第100章 品牌孵化(1 / 2)

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会议桌上。陈志远望着墙上那张巨大的县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远航集团的所有网点——23家快餐店、17家加盟店、1个美食广场、1座百货商场。他的目光却落在那些空白处,那些还没有被覆盖的乡镇角落。

\"我们是不是该放缓扩张了?\"他突然开口。

会议室里正在汇报季度财报的苏晓梅愣住了,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一团墨迹。十年来,这是她第一次听陈志远说\"放缓\"二字。

\"我是说,\"陈志远站起身,手指划过地图上的空白区域,\"与其我们自己去填满这些地方,不如......\"他顿了顿,\"不如帮助当地人自己填。\"

桌边的高管们面面相觑。财务总监老李推了推眼镜:\"陈总的意思是......\"

\"设立创业基金。\"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一百万初始资金,扶持小微企业。\"

文件传阅一圈,会议室鸦雀无声。一百万在1986年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远航集团三个月的净利润。

\"这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呢。\"负责加盟业务的马经理小声嘀咕,\"给那些个体户......\"

陈志远没有辩解。他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拍摄于清水镇的视频。画面里,远航快餐加盟店的老板娘李彩凤正忙着招呼客人,她六岁的女儿在角落写作业,不时帮忙递个餐巾纸。

\"李彩凤,原是我们县城店的收银员。\"陈志远暂停画面,\"去年回乡开店,如今年利润两万四,带动了五个就业岗位。\"

他又播放另一段视频——农技站旁边的小卖部,老板小张曾是远航的配送员,现在兼营农药种子,生意红火。

\"每个小企业都是一颗种子。\"陈志远关掉投影仪,\"我们做的不该只是种树,还要培育土壤。\"

基金章程很简单:申请者需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审核可获得五千至五万元无息贷款,远航集团还提供品牌授权、技术培训和供应链支持。唯一特别的是第七条——盈利后按比例回馈基金,用于扶持更多创业者。

公告贴出的第一天,办公室门槛就被踏破了。来咨询的人五花八门:想开理发店的退伍兵、打算办养鸡场的大学生、甚至还有要搞裁缝铺的聋哑姑娘......但第一个正式申请者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杨小梅?\"陈志远看着申请表上的名字,觉得有些熟悉。

\"瘸腿老杨头的闺女。\"苏晓梅提醒道,\"万元户计划的第一批养殖户。\"

陈志远想起来了。三年前,老杨头用公司提供的种猪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他女儿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一直找不到工作。

杨小梅坐在轮椅上,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她带来的\"商业计划书\"是手写的,字迹娟秀但内容简单——想开一家手工艺品店,主营钩针编织。

\"我、我虽然腿不方便,但手很巧。\"她鼓起勇气展示样品:毛线钩的杯垫、玩偶、桌布,针脚细密均匀,图案别致。

\"为什么不做养殖?\"陈志远问,\"你父亲有经验。\"

女孩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猪圈太臭了。我想做......美的东西。\"她声音越来越小,\"是不是很傻?\"

陈志远拿起一个钩针小象,手感柔软温暖。他转向苏晓梅:\"我记得百货商场三楼有个角落空着?\"

一周后,\"小梅手作\"开业了。十平米的小铺面被楚明月设计得像童话屋——原木色货架,白色蕾丝窗帘,门口挂着毛线织成的彩虹。杨小梅坐在轮椅上招呼客人,身旁的展示架上摆满钩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