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品牌孵化(2 / 2)

开业当天营业额只有十七元。但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这个小铺子竟成了百货商场的\"网红打卡点\"。城里姑娘们专程来买她的手工品,还有人要求定制。最火爆的是那套十二生肖玩偶,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我雇了村里五个姐妹。\"杨小梅在季度汇报会上说,轮椅扶手上还挂着未完成的钩针活,\"她们在家带孩子,抽空钩......\"

陈志远翻看着报表:月均销售额一千二,净利润四百。数字不大,但足以改变六个农村家庭的生计。更重要的是,这些带着\"小梅手作\"标签的产品,正在成为远航百货的特色商品。

\"这才刚开始。\"他在批准追加两万元贷款的申请书上签字,\"下一步,教你父亲养羊吧,羊毛直接供应给你。\"

基金运转到第三个月,问题出现了。审核小组发现三份申请材料惊人地相似:同样的商业计划书模板,相近的店铺选址,甚至连申请人签名笔迹都像同一个人写的。

\"赵家的人在背后搞鬼。\"周雅带着调查资料匆匆赶来,\"这三个'申请人'都是赵建国表弟服装厂的职工。\"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些人拿到贷款后,转头就把钱存进了信用社吃利息,所谓的\"创业项目\"根本是空壳。

\"立即终止合作。\"法务总监气得拍桌子,\"追究法律责任!\"

陈志远却摇摇头:\"修改规则,不要声张。\"

第二天,基金章程悄悄增加了一条:贷款改为分期发放,每阶段需提交进度报告和现场核验。同时,陈志远请周雅以记者身份暗访,收集更多证据。

周雅的暗访持续了两周。她伪装成待业青年,混进赵家表弟的服装厂打工。微型相机拍下了令人震惊的画面:工人们排队在空白申请表上签字,然后每人领五十元\"辛苦费\";厂办公室的柜子里,整齐码放着二十多本待提交的\"商业计划书\"。

报道在《南方日报》二版整版刊发,标题触目惊心:《谁在吸食创业者的血?》。文章没有直接点名赵家,但详细描述了骗补产业链和资金流向。配图中,一张打了马赛克的申请表上,\"推荐人\"一栏的\"赵\"字依稀可辨。

舆论哗然。地区工商局迅速查封了那家服装厂,追回了大部分被骗资金。更意想不到的是,报道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真正帮扶小微企业\"的大讨论。有读者来信建议引入\"创业导师\"制度,还有学者撰文分析\"可持续扶贫模式\"。

陈志远把这些建议全部吸纳进基金改革方案。新版本增加了\"导师配对\"和\"产业链对接\"条款,还设立\"诚信黑名单\"。公布当天,县政府派人来取经,说要推广到其他领域。

秋天来临时,首批十个受扶持项目交出了成绩单:杨小梅的手作店年利润预计超八千;退伍兵开的理发店带动了两位战友就业;大学生养鸡场的鸡蛋直供远航快餐......最亮眼的是个不起眼的豆腐作坊,老板用基金贷款买了台二手豆奶机,现在每天给五所学校供应早餐饮品。

\"知道最让我高兴的是什么吗?\"陈志远在季度总结会上问。他举起一张纸,上面列着十组数字:\"不是这些利润数据,而是这个——\"

他翻到背面,是十份回馈基金的承诺书。金额不大,从两百到一千不等,但每一份都签了名、按了手印。杨小梅的那份特别标注:\"每卖出一个玩偶,捐两毛钱。\"

\"基金规模不但没缩水,还增长了12%。\"陈志远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才是可持续的生态。\"

散会后,他独自走到百货商场三楼。\"小梅手作\"的橱窗里新添了圣诞主题系列——红白相间的圣诞老人、雪花、圣诞树。杨小梅正在教一个城里姑娘钩针技法,轮椅转来转去,灵活得像在跳舞。

柜台角落摆着个相框,里面是瘸腿老杨头抱着两只小羊羔的照片。照片下方写着一行字:\"羊毛供应商:老杨头生态养殖场\"。

陈志远悄悄放下准备买的圣诞老人玩偶,没打扰她们。走出商场时,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十年前那个在知青点用钢笔换鸡蛋的青年,如今站在了商业版图的新边界上——从创造企业到培育生态,从独自致富到带动共富。

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百货商场外墙上的新标语:\"远航,与梦想同行\"。这行字下面,不知谁贴了张小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给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