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第三天,第一个退货顾客出现了。一个中年妇女拿着半瓶酱油来退货:\"太咸了,我家孩子吃不了。\"
全场导购员的目光都聚焦在陈志远身上。他亲自检查了瓶盖密封完好,爽快地办理了全额退款。妇女愣了半天,反而不好意思起来:\"其实...其实也能将就吃......\"
\"我们的承诺说到做到。\"陈志远笑着递过退款,\"欢迎下次光临。\"
妇女转身又逛了一圈,最后买了更贵的蚝油和两包白糖。
第一周的数据令人振奋:日均营业额是旧百货大楼的十倍,退货率却只有1.2%。更可喜的是,老职工们逐渐适应了新角色。张师傅甚至学会了用\"这块蓝布衬您肤色\"这样的推销话术。
危机在一个月后爆发。那天下午,同时来了五个退货顾客,理由五花八门:钢笔出水不畅(实际被拆解过)、毛巾掉毛(明显用过)、皮鞋开胶(穿着痕迹明显)......
\"职业打假人。\"当晚的紧急会议上,秦雪一针见血,\"有人专门钻'无条件退货'的空子。\"
陈志远翻看着问题商品:\"赵建国找来的?\"
\"他小舅子开的贸易公司。\"苏晓梅查过记录,\"这些'顾客'退的都是他家代理的品牌。\"
张师傅气得胡子直抖:\"我说什么来着?好人哪有天天退货的!\"
会议室陷入沉默。取消退换政策等于自打嘴巴;继续下去又可能被恶意退货拖垮。
\"我们成立个'顾客陪审团'如何?\"楚明月突然说,\"让真实顾客参与裁定争议退货。\"
陈志远眼睛一亮。第二天,商场公告栏贴出《退换货仲裁办法》:争议退货将由随机抽取的五名现场顾客投票决定,商场承诺执行多数意见。
机制生效当天,那个退皮鞋的\"顾客\"又来了。五名陪审顾客中有四位是商场常客,他们仔细检查后一致认定:鞋底的磨损绝非\"试穿\"能造成。当众揭穿的打假人灰溜溜地走了,围观群众却自发鼓起掌来。
\"这才是人民当家作主!\"一位退休教师感慨道。
陪审团制度很快成了商场特色。有人专程来看\"断案\",顺便购物。更妙的是,职业打假人销声匿迹了——没人愿意在众目睽睽下被揭穿。
春季换季时,陈志远推出了更大胆的政策:服装鞋帽30天无理由退换。张师傅听到后直接请了病假,三天没来上班。
\"您看这个。\"陈志远去他家拜访,带上一份数据,\"上海试点企业的统计,放宽退换反而降低了整体退货率。\"
张师傅戴着老花镜看了半天:\"真的假的?\"
\"人性本善。\"陈志远轻声说,\"给顾客信任,顾客还你诚信。\"
政策实施后,确实有人退了穿过的衣服。但更多的顾客因为这份信任成了忠实拥趸。一位女教师甚至写信给报社,称赞这是\"商业文明的进步\"。
五一劳动节,陈志远在商场中庭举办了\"老百货记忆展\",展出三十年来百货大楼的老照片、老物件。张师傅的\"三宝\"——算盘、木尺、剪刀被放在显眼位置,标签上写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老人站在自己的\"文物\"前,泪光闪烁。突然,他转身对陈志远深深鞠了一躬:\"陈厂长,我错了。您这不是倒退,是......\"他哽咽着说不下去。
\"是进步。\"陈志远扶住老人颤抖的手臂,\"您教我们打算盘的手艺,也是进步的一部分。\"
夏天来临前,百货大楼的季度报表出来了:营业额同比翻了三番,复购率提升300%,员工平均收入增长了1.5倍。更令人惊喜的是,退货率始终稳定在2%以下,远低于预期的5%。
一个雨后的傍晚,陈志远站在商场天台上,望着县城全景。霓虹灯刚刚亮起,\"远航百货\"四个大字在湿润的空气中格外明亮。他想起收购那天,张师傅骂他\"资本家\"的场景。如今,这位老劳模成了服务培训讲师,专门教授如何用\"国营时代的严谨\"做好\"市场经济下的服务\"。
身后传来脚步声。楚明月拿着新设计的会员卡样稿走来:\"想什么呢?\"
\"想我们还能创造多少这样的'矛盾统一'。\"陈志远指着远处尚未改造的老城区,\"国营的底子,民营的机制;传统的诚信,现代的服务......\"
楚明月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暮色中的县城正在苏醒,一盏盏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星辰落地。其中最亮的那颗,正是他们脚下这座重获新生的百货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