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方便食品(1 / 2)

窗外的暴雨已经持续了三天,雨水在志远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蜿蜒成河。陈志远站在会议室投影屏前,新闻画面里,救援人员正划着橡皮艇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一个特写镜头显示,有位老人颤抖的手捧着的方便面因为没热水而干啃着吃。

\"暂停所有红烧牛肉面的生产。\"陈志远突然说。

会议室里正在讨论季度财报的高管们愣住了。财务总监手里的钢笔啪嗒掉在桌上:\"陈总,现在销量正好,停生产线每天要损失...\"

\"转产不需要热水的速食包。\"陈志远按下遥控器,画面切换到救灾物资清单,\"民政厅刚发布的数据,未来三个月需要两百万份即食食品。\"

苏晓梅迅速翻动笔记本:\"但我们的设备只能做方便面...\"

\"那就改设备。\"陈志远转向张建军,\"军用压缩饼干的技术,能民用化吗?\"

张建军推了推眼镜:\"理论上可以,但口感会像啃墙皮...\"

会议室门被推开,秦雪带着一身水汽走进来,白大褂下摆还在滴水。她将一包密封铝箔袋扔在桌上:\"尝尝这个。\"

包装上印着\"单兵自热口粮-07式\",拆开后是块棕褐色的块状物和一个小塑料袋。陈志远按照秦雪的指示将小袋水倒入包装,片刻后,整个袋子开始发热膨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自热技术?\"张建军如获至宝地拆开发热包,\"这用的是生石灰...\"

\"部队医院研发的,热量足够维持四小时。\"秦雪解开白大褂,露出里面的军装常服——她今天刚参加完退役军人医疗队的集训,\"如果志远想做救灾食品,这是最好的模板。\"

陈志远咀嚼着那块已经变软的\"墙皮\",味道出乎意料的好。肉香、麦香和某种野菜的清香混合在一起,让他想起知青时老班长用钢盔煮的野菜粥。

\"原料够吗?\"他问。

\"问题就在这里。\"秦雪拿出检测报告,\"这种高蛋白面粉只有军粮特供,市面上...\"

窗外一道闪电劈过,瞬间照亮了陈志远若有所思的脸:\"那就做民用版。用普通面粉,但添加大豆蛋白和维生素。\"他转向苏晓梅,\"联系省民政厅,就说志远愿意捐赠五万份速食包试用于救灾。\"

财务总监刚要反对,陈志远已经拨通了一个电话:\"马政委吗?我有个军民融合项目想请教...\"电话那头是曾在标准化委员会有过一面之缘的退伍军人事务局领导。

暴雨持续到第五天时,志远食品厂的三号车间已经改造完毕。王师傅带着工人们连夜拆除了方便面油炸线,换上了从饼干厂淘来的二手压模机。张建军团队则窝在实验室里,用秦雪提供的营养标准研发\"平民版\"自热配方。

\"热量必须够四个小时。\"秦雪指着电脑上的曲线图,\"这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基础代谢率...\"

陈志远拿起一块刚下线的样品,包装上简单印着\"远行干粮\"四个字和热量值。他撕开包装咬了一口,干燥粗糙的口感让他皱了皱眉:\"比部队的差远了。\"

\"成本只有三分之一。\"张建军无奈道,\"而且民用标准不允许使用某些添加剂...\"

\"不需要添加剂。\"陈志远突然说,\"记得知青点的炒面吗?就是面粉加油炒熟那种。\"

王师傅眼睛一亮:\"那个香啊!装布袋里能存一个月!\"

当天晚上,食品厂飘出久违的麦香。改良后的\"远行干粮\"用传统炒制工艺替代了部分工业化流程,不仅成本降低,口感也大幅提升。陈志远站在生产线末端,看着第一批救灾专用包装——醒目的橙色袋子上印着\"志远食品与灾区人民同在\"——被装上民政厅的卡车。

\"首批订单二十万份。\"苏晓梅拿着刚签的合同走过来,\"但他们要求一周内交货...\"

\"让二厂也转产。\"陈志远拍板,\"工人三班倒,完成再加发一个月奖金。\"

就在这时,采购经理慌慌张张地跑来:\"陈总,出事了!县粮站突然说没面粉了!\"

赵建国端着茶杯,透过粮站办公室的窗户,志远食品厂的卡车正在雨中悻悻离去。他得意地抿了口茶,对身边的粮站主任说:\"做得不错。等志远撑不住了,价格随你开。\"

粮站主任搓着手,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赵镇长,这...这不合规矩啊。志远是正经企业,又没拖欠货款...\"

\"规矩?\"赵建国冷笑一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是省粮食局关于加强汛期粮食调控的通知,落款处鲜红的公章旁,有个用铅笔写的电话号码。粮站主任认出那是省局某处长的私人号码,顿时噤若寒蝉。

\"面粉我有的是。\"赵建国站起身,掸了掸西装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就看陈志远识不识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