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志远集团会议室气氛凝重。采购部汇报说周边县市的粮站突然集体\"缺货\",而期货市场上小麦价格因汛情已经上涨15%。
\"绝对是赵建国搞的鬼!\"苏晓梅气得拍桌子,\"我这就联系周雅曝光他们!\"
\"来不及。\"财务总监快速计算着数字,\"库存只够三天生产,停工一天损失八十万...\"
陈志远望向窗外,雨水在玻璃上扭曲了远处村庄的轮廓。突然,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走:\"备车,去李家沟。\"
\"现在?\"苏晓梅看着窗外瓢泼大雨,\"那边路都冲垮了!\"
\"就是因为冲垮了才要去。\"陈志远已经大步走向电梯,\"去年扶贫项目联系的种粮大户就在那。\"
越野车在泥泞的乡道上艰难前行,好几次差点陷进沟里。路过被洪水冲垮的桥梁时,一行人不得不下车步行。陈志远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皮鞋陷进泥里也顾不上捡,最后光着一只脚到达村口时,活像个逃荒的农民。
李家沟村主任老李见到这群\"落汤鸡\"时惊得说不出话。当他得知来意后,更是连连摆手:\"使不得啊陈总!我们这是口粮田,没经过质检...\"
\"现在救灾要紧。\"陈志远指着远处被淹的农田,\"你们村西头那三百亩麦子抢收了吗?\"
\"收是收了,但没晒干...\"老李突然反应过来,\"您该不会想...\"
三小时后,志远食品厂的卡车队开进了李家沟打谷场。村民们用塑料布搭起临时烘干棚,孩子们负责挑拣麦粒中的杂质,妇女们用传统石磨加工面粉。陈志远蹲在磨盘旁,抓起一把微微潮湿的面粉捻了捻:\"就这个湿度,正好。\"
\"陈总,这不合食品安全生产规范...\"质检员小声提醒。
\"特殊时期,特殊办法。\"陈志远转向张建军,\"调整配方,按这个面粉的含水量。\"
当夜,李家沟破天荒地亮起了电灯。志远的工程师们改造了村委会的旧变压器,临时搭建起一条简易面粉加工线。凌晨三点,第一车\"救灾特供面粉\"冒着热气驶向食品厂,车头上挂着\"军民同心抗洪救灾\"的横幅。
一周后,当民政厅验收员品尝着用这种\"土法面粉\"制作的\"远行干粮\"时,惊讶地发现口感竟比之前的样品更好。麦香浓郁,回味甘甜,完全不像工业化生产的产物。
\"秘密在湿度。\"陈志远解释道,\"适度潮湿的面粉在炒制过程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更多风味物质。\"
验收员似懂非懂地点头,在验收单上写下\"特优\"评价。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意外发现后来成为了志远方便食品的核心工艺——\"适度含水加工法\",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洪水退去后,志远集团收到了一面来自救灾指挥部的锦旗。与此同时,\"远行干粮\"的民用版正式登陆各大超市。包装上醒目地印着秦雪团队制定的\"四小时营养保障\"标识,以及\"开袋即食,冷水可泡\"的卖点。
火车站成了最佳销售点。长途旅客们发现,这种不像方便面需要开水、又比普通饼干管饱的食品,简直是旅途神器。第一个月销量突破二十万份,是方便面同期的三倍。
赵建国在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时,气得摔碎了茶杯。他没想到自己的原料封锁,反而逼出了志远集团的创新产品。更糟的是,李家沟的村民们现在直接和志远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完全绕过了粮站系统。
\"赵镇长,这不能怪我啊。\"粮站主任哭丧着脸,\"谁知道他们会去找农民直接收...\"
\"闭嘴!\"赵建国抓起电话,拨通了省粮食局的号码,\"喂,老刘吗?我听说有些企业在非法收购农户口粮...\"
与此同时,志远食品厂的实验室里,秦雪正在测试新一代自热包。这种改良配方将发热时间控制在15分钟,温度保持在60度左右,完美复现了\"刚出锅\"的口感。张建军则带人攻关另一个难题——如何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将保质期延长到六个月。
\"其实有个传统办法。\"王师傅叼着烟斗说,\"我们老家做腊肉,都用烟熏...\"
\"烟熏方便食品?\"张建军皱眉,\"消费者能接受吗?\"
陈志远没有参与讨论。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铁轨上驶过的列车。车窗里隐约可见乘客们正在用餐,有些人手里拿着橙色的志远包装。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坐这趟车去插队,怀里揣着母亲连夜烙的干粮饼。
那种混合着猪油和葱花的面香,至今仍是他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而现在,他生产的食品正成为千万旅人的途中记忆。这个认知让他胸口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既骄傲又怅然。
\"陈总,尝尝这个。\"秦雪递来新研发的样品,\"我们加了紫苏提取物,抗氧化效果很好。\"
陈志远拆开包装,热气扑面而来。香气中有麦香,有肉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烟火气。就像那个遥远的清晨,知青点的灶台里燃烧的柴火味。
\"就叫'旅途记忆'系列吧。\"他轻声说,突然觉得左胸传来一阵熟悉的闷痛。但这次,他没有去摸口袋里的药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