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超市概念(1 / 2)

深圳的夏夜闷热潮湿,陈志远坐在招待所的钢丝床上,汗珠顺着脊背往下淌。他顾不上擦,铅笔在笔记本上飞速移动,勾勒出一个长方形空间,标注着\"入口收银台货架区\"。铅笔芯\"啪\"地断了,他这才发现中指已经磨出一个血泡。

\"还没睡?\"同屋的张建军揉着眼睛从卫生间出来,瞥见他膝头摊满纸张,\"这画的什么?\"

\"美国人叫supermarket。\"陈志远举起刚完成的草图,\"咱们翻译成'自选商场'怎么样?\"

八小时前,他们在深圳考察冷链设备时迷了路,误入一家刚开业的沃尔玛。那场景至今震撼着陈志远的神经——明亮的灯光下,一排排货架像等待检阅的士兵,顾客推着购物车自由选取商品,收银台有条不紊地结账。与国内供销社柜台前排长队、售货员爱搭不理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自选?\"张建军凑过来看图纸,\"那不都乱套了?肯定有人偷东西。\"

陈志远摇头:\"深圳这家店每天营业额上万,损耗率不到千分之一。\"他指着草图上的防盗设计,\"关键是动线规划和监控系统。\"

凌晨三点,招待所走廊传来脚步声。周雅敲门进来,手里捧着台笨重的相机:\"拍到了!\"她兴奋地展示偷拍的沃尔玛内景,\"可惜保安发现得早,只拍到这些。\"

照片有些模糊,但足以看清货架排列和价签样式。陈志远如获至宝,对照着修改草图。当晨光透过窗帘时,一份完整的《县城自选商场试点方案》已经成型。

回程的火车上,周雅忧心忡忡:\"这种模式太超前了,县里老百姓能接受吗?\"

\"正因为超前才有机会。\"陈志远望着窗外飞驰的稻田,\"等外资大举进入就晚了。\"

选址出乎所有人意料——县城西关废弃的光明电影院。这栋苏式建筑闲置多年,斑驳的外墙上还残留着《少林寺》的褪色海报。陈志远带着工程队走进去时,惊起一群蝙蝠。舞台上的幕布早已朽烂,露出后面同样斑驳的\"毛主席万岁\"标语。

\"层高够,空间开阔,还有现成的停车场。\"陈志远踩着吱呀作响的地板,\"关键是位置——三条公交线路交汇处。\"

改造工程热火朝天。舞台拆掉改成生鲜区,观众席的翻板椅拆了做货架底座。最妙的是县剧团淘汰的道具架——这些原本用来摆放刀枪剑戟的铁架子,刷上白漆后成了完美的日用品货架。

楚明月负责整体设计。这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姑娘大胆采用红白主色调,把放映室改造成玻璃幕墙的办公室,从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卖场。\"要让顾客一进来就感到敞亮,\"她边画设计图边解释,\"不像供销社那样阴暗压抑。\"

开业前一周,危机接踵而至。先是县商业局发文要求\"加强传统商业保护\",接着主要供货商集体要求现款结算——这明显是赵建国在背后使绊子。最棘手的是,从深圳采购的十台电子秤被海关扣留,理由是\"涉嫌走私\"。

\"用土办法。\"陈志远当机立断。他让摩托车厂连夜加工了一批机械秤,又培训了二十个下岗女工当称重员。生鲜区的保温系统则借鉴了冷链经验——苏联专家建议的\"棉被+冰块\"改良版,成本只有进口冷柜的十分之一。

1984年国庆节,中国第一家县城自选商场\"天天平价\"低调开业。没有剪彩仪式,只在门口贴了张手写告示:\"欢迎自选,出口结账。\"

第一批顾客是好奇的附近居民。他们怯生生地推着改装过的轮椅车(购物车的替代品),在货架间小心翼翼穿梭,不时发出惊叹:\"这么多东西随便摸?比供销社便宜一毛钱!\"

转折点出现在上午十点。菜市场收摊后,一群提着篮子的家庭主妇涌了进来。生鲜区的特价鸡蛋瞬间被抢购一空,接着是食用油、白糖......混乱始于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大妈们发现这种薄如蝉翼的\"洋玩意\"能装东西后,开始疯狂撕扯,有人甚至整卷往怀里塞。

\"别抢!排队!\"称重员小王急得直跺脚。她面前挤作一团的顾客已经打翻了酱油瓶,棕黑色液体在地上蜿蜒如蛇。

陈志远抄起扩音器跳上柜台:\"各位婶子!\"他的声音压过嘈杂,\"今天所有商品保证供应!塑料袋随便拿,但请排队——前一百名顾客送半斤鸡蛋!\"

秩序渐渐恢复。下午三点,陈志远正在仓库调货,楚明月慌慌张张跑进来:\"有人在散布谣言,说我们价格比供销社贵!\"

卖场角落里,一个穿蓝布衫的中年妇女正指着货架上的肥皂大声嚷嚷:\"黑心商家!这块肥皂供销社卖三毛五,这里要四毛!\"周围聚集了不少人,议论纷纷。

陈志远一眼认出那是赵建国公司食堂的炊事员。他不动声色地让售货员取来供销社的同款肥皂——包装相似,但克重少了二十克。经过现场称重对比,谣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