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冷链建设(2 / 2)

陈志远笑了:\"记得咱们收购的那些倒闭供销社吗?\"

三个月后,当第一批\"棉被冷链\"带鱼运抵省城时,引起了小小轰动。菜市场里,老孙头亲自操刀卖鱼,嗓子都喊哑了:\"渤海湾带鱼,跟刚捞上来一样鲜!\"家庭主妇们排起长队,有人甚至捏着鱼鳃闻了又闻,不敢相信这季节还能有这么新鲜的海货。

躲在人群中的陈志远注意到,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买了条鱼就匆匆离开。他悄悄跟上,看见那人钻进一辆黑色伏尔加——车牌是赵建国公司的。

果然,第二天就出了事。五个加冰站同时被举报\"违规用地\",被迫暂停运营。更糟的是,张建军订购的二十台冷藏车底盘,供应商突然\"无货可供\"。

\"是赵建国的小舅子搞的鬼。\"周雅把调查结果拍在桌上,\"他控制了全省冷藏车配件供应。\"

陈志远不怒反笑:\"好啊,正愁没理由自己研发呢。\"

他当即拍板两件事:一是收购县农机厂,转产特种车辆;二是派马占山去大连,联系远洋渔业的退役冷藏船工程师。

最困难的还是冷藏车。没有现成的底盘,张建军带人把三台报废的解放卡车大卸八块,重新焊接加固。制冷机组更是从零开始——伊万诺夫偷偷提供的苏联图纸帮了大忙,但很多零件国内根本买不到。

\"这个轴承必须用特种钢。\"张建军指着图纸上一处关键部位,\"国内只有赵家控制的钢厂能生产。\"

陈志远沉思片刻,突然问:\"摩托车厂的德国老机床能不能加工?\"

\"理论上可以,但......\"

\"没有但是。\"陈志远脱掉西装换上工装,\"我去找老刘。\"

德国老机床沉睡多年,重新通电时发出可怕的轰鸣,吓得年轻工人们直往后退。只有老刘镇定自若,像抚摸老战友一样摸着机器:\"别怕,这老家伙就这脾气。\"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第一套自制轴承终于出炉。当它严丝合缝地装入制冷机组时,张建军直接瘫坐在车间地上,手里还攥着半块当晚饭的烙饼就睡着了。

春节前两周,十辆印着\"志远冷链\"的冷藏车浩浩荡荡开进省城。打头的驾驶室里,陈志远亲自押车,副驾驶坐着老孙头——老人坚持要亲眼看着自己的鱼\"风光进城\"。

车队经过赵建国公司的门市部时,陈志远故意让司机鸣笛。玻璃门后,赵大强的脸黑得像锅底。

水产市场早已挤得水泄不通。周雅带着记者们长枪短炮地守候,秦雪则组织医务人员现场检测鱼品新鲜度。当检测结果\"完全符合生食标准\"公布时,人群爆发出欢呼。

\"这鱼我全包了!\"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男人挤到前面,掏出厚厚一叠外汇券,\"我是白天鹅宾馆的采购......\"

老孙头手足无措地看向陈志远。后者笑着摇头:\"对不起,这批鱼专供老百姓年货。您要的话,明天请早。\"

当晚的庆功宴上,老孙头喝得满脸通红,非要给陈志远磕头,被众人死活拉住。老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条晒干的鱼尾巴:\"陈厂长,这是我老伴......\"他突然哽咽,\"她临走前最后一顿饭,就是半条臭带鱼。她要是能等到今天......\"

陈志远默默接过鱼干,挂在办公室墙上。第二天,他接到省商业厅电话:要求志远冷链春节前再增加三十个加冰站,确保年货供应。

腊月二十八,最后统计数字出来:冷链项目首月利润破万,带动周边渔民增收三倍。更意外的是,苏联使馆发来正式照会,邀请志远集团参加明年在列宁格勒举办的\"国际冷链技术展\"。

庆功宴上觥筹交错,陈志远却悄悄离席,独自来到冷库。零下十八度的寒气中,他抚摸着嗡嗡运转的机组,想起前世看过的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四千亿。而现在,他正站在这个行业的起跑线上。

库房角落,几个工人正在试用新设计的\"棉被集装箱\"。那是受伊万诺夫启发研发的升级版——保温层里填充的不是普通棉花,而是摩托车厂研发的航空隔热材料。陈志远抓起一把冰碴撒在箱盖上,看着它们久久不化,嘴角微微上扬。

门外传来脚步声,张建军裹着军大衣进来,手里拿着电报:\"大连来的好消息,马占山找到那批退役工程师了!还有个意外收获——\"他神秘地压低声音,\"有条苏联冷藏船要报废,咱们可以拆零件......\"

陈志远望向窗外,雪又开始下了。但这一次,他仿佛看见的不是严冬,而是无数鲜活的海产,正沿着他编织的冷链网络,流向千家万户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