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像打开了闸门,村民们呼啦一下围上来,争先恐后地报名。苏晓梅赶紧拿出登记本,陈志远则把李局长请到里屋,倒上热茶。
\"你小子胆子不小。\"李国栋抿着茶,眼里却带着笑,\"三十户就是上万块投入,万一砸了......\"
\"砸不了。\"陈志远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请省农科院做的可行性报告。咱们这地方玉米过剩,正好做饲料。猪粪还能肥田,形成循环经济。\"
李国栋翻着报告,越看越惊讶:\"这些数据......你早就开始准备了?\"
陈志远笑而不答。前世2023年,他看过一篇关于\"公司+农户\"模式的研究论文,如今不过是把成熟经验提前搬过来。窗外的雨声中,他仿佛又听见那个雨夜林美玲和赵明辉的密谋:\"老陈那个死脑筋,非要搞什么助农项目,资金链这不就断了......\"
\"志远?\"李局长疑惑地唤他。
\"啊,抱歉,走神了。\"陈志远收回思绪,\"其实还有个想法,想请局里支持——把周边五个村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搞个饲料加工厂。\"
李国栋眼睛一亮:\"好主意!这样一来,产业链就完整了......\"
两人的谈话被一阵喧哗打断。苏晓梅急匆匆跑进来:\"志远哥,不好了!赵大强带人把杨叔家的猪圈砸了!\"
雨幕中,陈志远带着十几个青壮年赶到村西头时,老杨头正坐在泥水里抱着头哭。他那间新搭的猪圈被拆得七零八落,两根主梁断成四截,精心调制的饲料撒了一地,混着雨水变成黄褐色的泥浆。
\"杨叔,猪崽呢?\"陈志远蹲下身问。
老杨头抬起浑浊的泪眼:\"抢、抢走了......赵大强说这是'投机倒把'的赃物,要送公社批斗......\"
\"放屁!\"李国栋暴怒,\"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他转向陈志远,\"我这就回县里找公安......\"
\"来不及。\"陈志远已经脱下外套卷起袖子,\"赵大强这是要杀鸡儆猴。今天要是忍了,明天三十户能跑二十九户。\"他转头对跟来的村民说,\"二柱,去厂里把卡车开过来。建国,你带几个人把杨叔家能用的木料收拾收拾。其他人跟我走!\"
\"你要干啥?\"李局长拉住他。
陈志远眼神冷峻:\"赵大强不是把猪送公社了吗?咱们就去公社门口搭猪圈!苏晓梅,你去县电视台找周记者,就说这儿有改革开放的好素材!\"
三个小时后,一幅奇景出现在红旗公社门口:二十几个青壮年在雨中挥汗如雨,锯木头的、夯地基的、搭棚顶的,配合默契。陈志远亲自抡锤钉钉子,李国栋则在一旁给闻讯赶来的公社书记讲解\"公司+农户\"模式。最引人注目的是临时搭起的雨棚下,三头约克夏白猪正悠闲地吃着豆饼,脖子上还系着红绸带。
围观群众越聚越多,连隔壁公社的人都赶来看热闹。县电视台的周雅带着摄像师挤到最前面,话筒差点戳到陈志远脸上:\"陈厂长,听说您这是要向旧势力宣战?\"
陈志远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对着镜头说:\"不,我是向贫穷宣战。党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更重要的是先富带后富。今天三十户,明年三百户,总有一天咱们红旗公社家家都是万元户!\"
这番话通过当晚的县电视台新闻传遍全县。第二天一早,公社门口排起长队,不光红旗大队,连外村的都来报名。赵大强灰头土脸地被公社书记叫去谈话,赵建国则托病闭门不出。
三个月后的表彰大会上,瘸腿老杨头作为\"致富能手\"披红挂彩。当他把三个月的收入——厚厚一沓共计1024元现金——摆在主席台上时,全场沸腾了。陈志远站在一旁,看着台下苏晓梅正耐心地教新加入的农户记账,突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句话:商业的最高境界不是利润,而是改变命运的能力。
县食品公司的卡车排着队来收猪,饲料加工厂破土动工,连省报都派记者来采访。但陈志远清楚,这仅仅是开始——赵家不会善罢甘休,而他的复仇计划,也要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