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汽车梦启(1 / 2)

上海的梅雨天闷得人透不过气来。陈志远站在和平饭店门廊下,衬衫后背已经湿透,黏腻地贴在皮肤上。他第三次抬手看表,距离与港商李嘉诚的会面只剩四十分钟,可预约的出租车迟迟不见踪影。

\"师傅,去虹桥开发区走不走?\"陈志远拦住一辆缓缓驶过的桑塔纳,车窗摇下时冷气混着烟味扑面而来。

司机斜眼打量他的穿着——的确良白衬衫,黑色涤纶长裤,虽然整洁但一眼就是外地人。\"不去。\"司机吐出个烟圈,\"这里等不到车,侬去南京路叫。\"说完一脚油门,桑塔纳排气管喷出股黑烟,甩下陈志远扬长而去。

尾灯在雨雾中渐行渐远,陈志远站在原地,突然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屈辱。这不是他第一次被出租车拒载,但此刻这种屈辱感格外鲜明——那辆桑塔纳是德国技术,方向盘后的司机带着上海人特有的优越感,而他这个刚刚在县城闯出名堂的\"农民企业家\",连坐车的资格都被剥夺。

\"中国人要造自己的车。\"这个念头如闪电般劈进脑海,陈志远浑身一颤,连呼吸都急促起来。雨丝打在他发烫的脸上,却浇不灭心头突然燃起的那团火。

\"陈厂长!\"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周雅撑着一把黑伞小跑过来,米黄色连衣裙在雨中格外醒目,\"我借了报社的车,送您过去吧。\"

车上,陈志远一直沉默。周雅从后视镜里看他,发现这个平时谈笑风生的年轻人正死死盯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车辆,眼神锐利得像要穿透那些铁皮外壳,直抵内部每一个零件。

\"您对汽车感兴趣?\"周雅试探着问。

\"德国大众在上海的工厂,能参观吗?\"陈志远不答反问。

三天后,拿着周雅通过关系搞到的介绍信,陈志远站在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流水线的轰鸣声中,他第一次目睹了现代化汽车生产的场景——机械臂精准地焊接钢板,传送带载着半成品车身缓缓移动,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有序操作。空气中弥漫着钢铁、油漆和橡胶混合的奇特气味。

\"这是从德国引进的全自动焊接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2毫米。\"陪同的技术员骄傲地介绍,\"国内绝对找不到第二家。\"

陈志远凑近观察机械臂的工作,冰冷的金属关节灵活转动,焊枪喷出刺目的蓝光,两个钢板瞬间熔接在一起,焊缝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他下意识地伸手想摸,被技术员急忙拦住:\"小心!这玩意儿值一辆奔驰的钱!\"

周围响起善意的笑声,陈志远也跟着笑,手却悄悄攥紧,指甲陷入掌心。前世他坐过奔驰、宝马,却从没想过这些钢铁巨兽是如何诞生的。此刻站在生产线旁,他既为德国人的精密制造惊叹,又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屈辱——偌大的车间里,几乎所有关键设备都贴着德文标签。

\"那边是什么?\"陈志远指向角落里几个正在手工组装零件的老工人。

技术员压低声音:\"哦,那是老上海汽车厂的师傅们。合资后他们不习惯新工艺,就安排做些辅助工作。\"顿了顿又补充,\"其实这些人手艺很好,当年'上海牌'轿车就是他们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

午饭时间,陈志远故意落在最后,悄悄走向那个角落。几位老师傅正围坐着吃铝饭盒里的饭菜,见他过来,警惕地停下交谈。

\"师傅,能聊聊吗?\"陈志远从包里取出两瓶麦乳精,\"家乡特产,不成敬意。\"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接过麦乳精,眯起眼睛打量他:\"你不是厂里的人。\"

\"我是乡镇企业来的,对造车特别感兴趣。\"陈志远蹲下身,与老师傅们平视,\"想请教请教当年的'上海牌'。\"

老人们的眼神顿时活泛起来。花白头发的老师傅——后来陈志远知道他叫王援朝——放下饭盒,从工作服内袋掏出个牛皮纸包,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是几张泛黄的图纸,边角已经磨损,还有几处可疑的褐色污渍。

\"这是72型轿车的变速器设计图。\"王援朝的手指轻轻抚过图纸,像在抚摸情人的肌肤,\"当时我们用了三个月攻关,性能指标赶上了伏尔加。可惜啊......\"老人突然哽住,旁边的人默默递上搪瓷缸子。

陈志远注意到图纸一角有深色的圆形痕迹,不像是茶水渍。王援朝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苦笑道:\"78年项目下马时落的泪。小伙子,造车不是请客吃饭,光有钱不行,还得有这个——\"他指了指太阳穴,\"和这个。\"又拍了拍胸口。

\"如果......\"陈志远声音发紧,\"如果有人想重新开始呢?\"

老人们面面相觑,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王援朝笑得咳嗽起来,拍着陈志远的肩膀:\"年轻人有志气是好事,但你知道德国人为了造一辆车积累了多少年?一百三十年!咱们连个像样的轴承钢都炼不出来......\"

\"那您愿意帮我吗?\"陈志远直视老人的眼睛,\"不需要现在回答。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您什么时候改变主意了,随时欢迎。\"

离开大众工厂时,陈志远的公文包里多了那套变速器图纸——王援朝最终塞给了他,说\"反正留着也是当废纸\"。图纸很沉,压在肩上的分量让他想起小时候背着一捆捆柴禾爬山的感觉。

回到宾馆,他发现秦雪正在大堂等他。女医生穿着淡绿色连衣裙,在满是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格外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