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知青点旧食堂的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陈志远站在门口,看着村民们三三两两撑着油纸伞、披着塑料布往这边走,泥泞的土路上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他抬手看了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这是他用第一批国库券赚来的钱买的——离预定开会时间还有二十分钟,但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
\"志远哥,人都来得差不多了。\"苏晓梅从身后走来,手里抱着一摞油印的宣传单,发梢上沾着细小的雨珠。她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的确良衬衫,衬得肤色越发白皙,与三年前那个扎着麻花辫的村姑判若两人。
陈志远点点头,接过她手里的材料:\"老支书那边打过招呼了?\"
\"爹说这是好事,大队部全力支持。\"苏晓梅压低声音,\"不过刚才我来的时候,看见赵建国的侄子赵大强在村口拦着人说话,怕是没安好心。\"
陈志远眼神一凝,随即恢复如常。自从他的辣椒酱厂去年利润突破十万,成为县里第一个\"十万元户\"后,赵建国那伙人的小动作就没断过。从原料卡脖子到散布谣言,手段层出不穷。
\"没事,咱们用事实说话。\"他拍了拍苏晓梅的肩膀,转身走进屋内。
旧食堂里挤了上百号人,长条板凳上坐满了,后来的人就蹲在墙根。男人们抽着旱烟,女人们纳着鞋底,孩子们在大人腿间钻来钻去。见陈志远进来,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身上。
\"各位叔伯婶子,兄弟姐妹,\"陈志远站到一张木桌上,声音洪亮,\"今天请大家来,是要商量一件大事——怎么让咱们红旗大队出三十个'万元户'!\"
话音刚落,屋里\"轰\"地炸开了锅。万元户,这个在1983年还只存在于报纸上的名词,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简直像天方夜谭。
\"安静!安静!\"老支书苏大强敲着搪瓷缸子,\"听志远把话说完!\"
陈志远从兜里掏出一叠钞票,崭新的十元大团结在煤油灯下泛着青光。\"上个月,咱们村的瘸腿老杨头,靠养了五头猪,净赚一百零八块六毛!\"他把钱递给坐在前排的一个跛脚老汉,\"杨叔,您自己跟大家说说。\"
老杨头颤巍巍地站起来,黑红的脸膛上皱纹都在发光:\"我老汉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容易的钱。志远给猪崽,给饲料,还派人教咋养。猪病了有兽医看,养大了他全收,我就出把力气......\"
\"骗人的!\"一个尖利的声音打断老杨头。赵大强挤到前面,吊梢眼里闪着恶意,\"我表舅在县畜牧站,说下半年猪价要跌一半!到时候你们血本无归,可别怪没人提醒!\"
人群骚动起来,几个已经站起来想报名的村民又犹豫着坐了回去。陈志远早就料到这一手,不慌不忙地从文件袋里取出一张纸:\"这是我跟县食品公司签的保底收购合同,白纸黑字盖着公章。不管市场价多少,咱们的猪都按每斤一块二收。\"
苏晓梅适时地补充:\"食品公司李科长说了,咱们用志远研发的饲料配方养的猪,瘦肉率比普通猪高三成,他们抢着要呢!\"
\"那要是猪瘟死了咋办?\"角落里有人问。
\"公司+农户模式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陈志远跳下桌子,走到人群中间,\"我出猪崽、饲料、防疫,你们出劳力和猪圈。猪死了算我的,养成了咱们对半分利。\"
老支书适时插话:\"志远还跟信用社谈好了,每户给三百块无息贷款修猪圈。大队部做担保,赚了钱慢慢还。\"
赵大强见势不妙,又阴恻恻地说:\"他陈志远又不是神仙,凭啥带你们发财?我听说他在倒卖国库券被公安局盯上了......\"
\"放你娘的屁!\"人群后突然炸响一声怒喝。县乡镇企业局的李国栋局长大步走进来,雨水顺着他的解放帽檐往下滴,\"陈志远同志是县里树的企业家典型,赵大强你再造谣,小心我以诽谤罪抓你!\"
赵大强顿时蔫了,灰溜溜地缩回人群。李局长拍拍陈志远的肩,转身对村民们说:\"乡亲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四年了,可咱们红旗大队还是穷得叮当响。现在有好政策,有能人带头,你们还等啥?\"
陈志远接过话头:\"第一批就三十个名额,先到先得。杨叔这样的困难户优先。\"
瘸腿老杨头突然\"扑通\"跪下了,吓得陈志远赶紧去扶。老汉老泪纵横:\"志远啊,你杨叔这条腿是六零年饿得浮肿,摔下山沟瘸的。要是早二十年有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