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反哺乡村(2 / 2)

楚明月突然展开一卷图纸:\"我有个新想法——把各村特产包装成礼品盒,利润的50%用于...\"

她的方案被电话铃声打断。省城办事处传来消息:赵建国联合七家国营商场,集体下架\"雪莲\"电扇!

会议室空气瞬间凝固。张建军一拳砸在桌上,震翻了颜料桶。蓝色液体漫过乡村规划图,将楚明月设计的校舍模型染成深海颜色。

\"理由是?\"陈志远握紧茶杯。

\"说我们...搞乱市场价格。\"

确实,红星集团给乡村供销社的批发价,比国营体系低15%。这是陈志远刻意为之的渠道下沉策略,却触动了计划经济最后的神经。

深夜的应急会议上,秦雪挺着肚子调出医疗系统关系网,楚明月列出了可能施压的媒体名单,张建军甚至提议直接向中央写信。只有苏晓梅沉默地翻着账本,突然指着某页说:\"其实...我们早就在赔本卖。\"

灯光下,她逐项指出隐藏成本:运输损耗、售后维修、偏远地区补贴...综合算来,每台电扇在农村的净利润只有城市的三分之一。

\"但市场份额涨了120%。\"少女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而且...而且...\"她突然跑出去,抱回个铁皮盒子。

盒子里装满信件——有孩子用拼音写的感谢信,有老农托人代笔的采购单,最多的是一张张按着红手印的欠条。最上面那封来自青龙山小学全体学生,皱巴巴的信纸上画着台电扇,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夏天上课不流汗了\"。

陈志远拿起一张欠条。落款是\"大柳树村生产队\",担保人处盖着村支书印章——这种原始信用凭证,在金融系统里一文不值,却是中国农村最坚实的承诺。

\"我有个主意。\"楚明月突然抓起设计笔,\"专门为农村设计款新机型——外壳用防锈铁皮,扇叶加大,能吹谷子...\"

\"叫'丰收'牌。\"陈志远接话,\"用绿色包装。\"

这个临时起意的决定,后来催生了中国家电史上最传奇的产品线。\"丰收\"系列不仅耐潮湿、防鼠咬,甚至被农民开发出给稻谷脱粒、烘干草药等神奇用途。而在1984年那个闷热的夏夜,它只是图纸上几道匆忙的线条。

危机在七天后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化解。文章引用了青龙山小学的来信,标题振聋发聩:《乡镇企业反哺农村的时代意义》。周雅后来透露,这是某位中央领导视察希望小学后亲自提笔的。

秋雨绵绵的开学日,新教室迎来了第一批学生。陈志远站在最后一排,看着老校长用颤抖的手拉动升降旗绳。褪色的国旗缓缓升起,雨水顺着旗杆流进他衣领,冰凉如二十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雨夜。

仪式结束后,楚明月在碑亭里发现了他。设计师默默递过速写本——画的是陈志远仰望国旗的侧影,背景虚化的教室窗玻璃上,反照着山间蜿蜒的新修公路。

\"才刚开始。\"她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那边还有五个村没通自来水。\"

陈志远望向更远处。秦雪的医疗车队正翻越山脊,红色十字在苍翠间时隐时现;山脚下的工厂区,张建军带着徒弟在调试新生产线;而财务室的灯光彻夜不熄,苏晓梅在那里核算着下一个季度的反哺计划...

煤油灯换成了日光灯,但粮仓墙上的创业誓言仍在。陈志远在新装的玻璃黑板前写下:\"社会责任:1.教育筑基;2.医疗护航;3.产业造血。\"粉笔在\"造血\"二字上顿了顿,窗外传来孩子们朗诵课文的声音——

\"...吃水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