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反哺乡村(1 / 2)

青龙山小学的破钟被取下时,老支书用皱巴巴的手帕包好生锈的齿轮,像在收殓一位老友。陈志远站在新建的三层教学楼前,望着操场上的孩子们用粉笔在水泥地上画跳房子格子——那是楚明月昨晚刚教他们的游戏。

\"陈总,奠基碑放哪儿?\"

工人捧着的花岗岩石碑上,\"希望小学\"四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闪耀。陈志远指向校门口那棵老槐树:\"就立在那儿,让孩子们每天进门都看得见。\"

树下的土坑挖到一半,锄头突然\"当啷\"碰上硬物。扒开泥土,露出半块残破的石碑,上面隐约可见\"民国廿六年\"和\"育才\"字样。老支书哆嗦着跪下,枯枝般的手指抚过那些风化了的刻痕:\"这是...我爹那辈人立的...\"

风掠过山脊,吹动陈志远手中的设计图。楚明月蹲下身,用炭笔在新建校舍的图纸角落添了座仿古碑亭——后来这里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碑文记载着两代人的教育梦想如何跨越半个世纪在此重逢。

\"施工队明早进场。\"张建军拍着混凝土搅拌车,\"用的是我们厂研发的速凝水泥。\"工程师的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铅笔,那是他女儿用奖学金买的礼物——曾经辍学的丫头,如今在县中学名列前茅。

正午的捐赠仪式上,当陈志远将象征性的钥匙模型交给老校长时,操场边缘传来压抑的啜泣声。苏晓梅的母亲躲在人群最后,撩起围裙不停地擦眼睛。她手里攥着张发黄的照片——十四岁的苏晓梅站在漏雨的教室里,脚上的草鞋破了个洞。

\"接下来是医疗站。\"秦雪展开蓝图。白大褂下,她的孕肚已经很明显,却仍坚持亲自下乡考察。图纸上标注的二十个村级医疗点,像星辰般散布在山峦间,\"每个站点配一名赤脚医生,由我们培训...\"

她的话被突突的引擎声打断。三辆改装过的\"先锋\"摩托驶入操场,后座绑着特制货箱——这是张建军设计的流动医疗车,能携带基本药品和简易手术器械。

\"我来试车!\"女医生利落地跨上摩托,白大褂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在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她稳稳驶过刚铺好的柏油路。车轮碾过处,两道崭新的胎痕与孩子们粉笔画的跳房子格子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楚明月突然举起相机。这张后来获新闻摄影奖的照片,取名为《1984年的春天》。

医疗队出发那天,全村人聚在祠堂前烧香祈福。秦雪的药箱里除了医疗器械,还装着苏晓梅连夜赶制的账本——用不同颜色标注各村常见病发病率,像幅粗糙却温暖的数据地图。

\"等等。\"陈志远追上车队,递给秦雪一台日本进口的对讲机,\"每小时报一次平安。\"

这个黑色方盒子花掉了三台\"先锋\"摩托的利润。女医生调试频道时,对讲机突然传出张建军的吼叫:\"测试!测试!听见了吗?\"背景音是研究所的机床轰鸣,工程师显然偷偷改装了信号放大器。

秦雪噗嗤笑了。她掀起白大褂,露出绑在腰间的自制急救包——用边三轮的废旧内胎缝合而成,防水又抗震。

车队卷起的尘土还未散去,楚明月已经带着美院学生在教室外墙绘制巨幅壁画。颜料桶边,放着她从家里带来的《芥子园画谱》——这是楚山河用半年外汇券换来的古董。

\"画什么好呢?\"她咬着笔杆问孩子们。

\"青龙!山泉!还有摩托车!\"

七嘴八舌中,一个缺门牙的男孩突然举手:\"画未来的我们!\"

最终完成的壁画上,戴红领巾的孩子们乘着书本变成的飞船,在星空间遨游。右下角不起眼处,楚明月画了辆微型边三轮,后座药箱上的红十字清晰可见——这是留给秦雪孩子的彩蛋。

傍晚的董事会上,苏晓梅摊开的账本让所有人沉默。建校舍、医疗站、修路、通自来水...反哺乡村的投入已超过八十万,相当于上半年三分之一的利润。

\"值。\"陈志远合上报表,\"明年再建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