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医疗基金(2 / 2)

镜头剧烈晃动中,可以看到手术车在泥泞山路上颠簸。车尾的远航标志不断被泥水淹没又浮现,像某种倔强的生命隐喻。当新生儿啼哭通过电波传来时,监控室里爆发出欢呼,只有陈志远注意到秦雪转身时抹眼的动作。

\"这不算在两千个名额里。\"她后来轻声说,\"但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意外。\"

赵家的阻击在第二个月出现。卫生局突然下发文件,要求\"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诊疗活动\",三辆手术车被迫停在仓库。更蹊跷的是,多家药企同时拒绝向基金合作诊所供货,连最普通的抗生素都断了档。

\"赵建国的小舅子管药品招标。\"周雅把调查报告拍在桌上,\"他们控制的药厂正在申报Gmp认证。\"

秦雪连夜整理了十年来的医疗事故数据。天亮时分,她指着其中一行被反复涂改的记录:\"看这里——去年县医院两起产妇死亡,用药记录和尸检报告对不上。\"她的指甲在\"赵氏医药\"的供货单上划出深深的痕迹。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夜。基金值班室接到求救电话:八十公里外的山村有孕妇难产,暴雨冲毁了道路。秦雪带着医疗队冒雨出发,随行的周雅用摄像机记录下整个过程——手电筒光照里,医护人员抬着担架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跋涉,药箱顶在头上防止进水。

这段视频在央视《东方时空》播出后,省里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第三天,卫生局新局长亲自送来特批文件,身后跟着满脸不情愿的药企代表。陈志远注意到文件末尾的签名——正是当年在知青点一起插队的卫生员小王,现在已是分管副省长。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小王临走时低声说,\"当年我学医,就是因为队里那个得痢疾没救回来的姑娘。\"

随着基金规模扩大,更系统的援助计划逐步展开。退伍军医培训项目解决了基层人才短缺;\"十元体检包\"覆盖基础产检项目;张建军甚至开发出带定位功能的急救呼叫器,按下按钮就能自动发送坐标到手术车调度中心。

冬至那天,陈志远在基金年度总结会上看到李小花——她作为受助学生代表发言,胸前别着\"医学院预科班\"的校徽。女孩展示了一沓泛黄的纸页,是二十年前她母亲的手写病历:\"医生说,如果当时有移动手术车,妈妈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缝合。\"

会议结束前,秦雪播放了一段特殊录像。镜头扫过数百张婴儿照片,每张下方都标着GpS定位坐标——那是基金成立后接生的所有孩子。当最后定格在手术车前的全家福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才叫资产负债表。\"财务总监老周悄悄对陈志远说,他手里攥着刚写的捐款支票,\"比年报上那些数字实在多了。\"

深夜的办公室,陈志远翻阅着基金年度报告。最后一页粘着张便签条,是秦雪工整的字迹:\"今日救援3例,累计1976例,距离目标还差24例。\"他拿起钢笔,在数字旁画了个小小的五角星。

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急救中心的红灯在雪幕中明明灭灭。恍惚间,那光芒化作多年前知青点的煤油灯,照亮一张张年轻而饥饿的面孔。陈志远想起那个没能喝上糖水的姑娘,如果她活到现在,或许正抱着孙子在暖和的屋里看电视。

桌上的台历翻到新的一页,印刷体数字在月光下微微发亮:1985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