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他对正在修电话的老工人说,\"能给我的特服号加个'来电显示'吗?\"
老工人抬起浑浊的眼睛:\"不合规矩......\"
陈志远从兜里掏出个信封:\"就装一天,我看看是谁在捣乱。\"
中午十一点,特服号再次被打爆。但这次,李彩凤面前的笔记本上记下了每个来电号码。令人震惊的是,大部分骚扰电话居然来自同一个号码——县纺织厂传达室。
\"赵建国的小舅子在纺织厂当保卫科长。\"苏晓梅咬牙切齿,\"太明目张胆了!\"
陈志远没有立即发作。他让李彩凤把证据抄录三份,一份留给邮电局,一份送到县纪委,最后一份他亲自送到了周雅的办公室。
第二天,《南方日报》二版刊登了篇题为《警惕新型不正当竞争》的评论员文章。虽然没有点名,但任何了解内情的人都能看出是在说谁。更妙的是,文章引用了新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条文,暗示这种行为可能涉嫌违法。
效果立竿见影。骚扰电话突然消失了,特服号168恢复了畅通。更让陈志远意外的是,邮电局局长亲自打来电话,表示要给他们升级\"来电筛选\"功能——免费。
\"周雅那篇文章提到了邮电局不作为。\"秦雪一针见血,\"他们怕被牵连。\"
外卖业务很快突破每日三百单。陈志远算过,每单平均利润四毛钱,一个月就是三千六——足够买三辆二手摩托车了。但他没急着升级装备,而是先给配送队换了统一制服:鲜红的夹克,背后印着\"远航外卖\"四个大字,在街上格外醒目。
\"活广告。\"楚明月得意地看着自己的设计,\"三里外都能认出来。\"
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外卖业务带动了堂食销量。很多单位职工吃了配送餐后,周末专门带着家人来店里吃现做的。李彩凤不得不增加两台收银机,还是经常排长队。
\"陈厂长,农机站问能不能送晚餐?\"一天中午,配送员小张带回个新需求,\"他们搞秋收会战,晚上加班......\"
陈志远眼前一亮。农机站有六十多号人,要是能拿下晚餐,相当于又多了一家加盟店的量。他立刻组织人手研发适合晚餐的菜品:红烧牛肉、土豆炖鸡、冬瓜排骨......装在特制的分格餐盒里,荤素搭配。
\"这不就是食堂吗?\"老王看着菜单直摇头,\"没有锅气的菜能叫菜?\"
\"但比食堂便宜,还不用自己刷碗。\"苏晓梅反驳道。
晚餐配送首日,农机站的订单就达到八十份。更令人惊喜的是,相邻的种子公司、农技站也跟风订餐。特服号168的接线员从一人增加到三人,还是忙得口干舌燥。
\"得搞个预订系统。\"张建军熬夜设计了简易的订单卡,提前一天发放,第二天按卡配送。这个土办法竟然将效率提高了40%。
深秋的一天,陈志远骑车经过县委大院,看见一群干部围在公告栏前。他好奇地凑过去,发现是一张表扬信——地委检查组来考察,中午吃了远航外卖的工作餐,特别表扬了\"作风务实,服务到位\"。
\"陈厂长!\"县委办的马秘书叫住他,\"下周三省里领导来视察,中午想订一百份工作餐......\"
陈志远的心跳加快了。一百份!还是给省领导!他强装镇定地记下要求,转身就蹬车飞奔回店。
\"全员停休!\"他一进门就宣布,\"省领导要来,我们必须......\"
\"先别激动。\"秦雪泼了盆冷水,\"饭菜温度怎么保证?一百份可不是小数目。\"
确实,现有的保温设备最多应付五十份。陈志远咬着铅笔头,突然想起什么,抓起电话拨通了军区后勤部。
\"秦叔叔,我是志远......对,小雪很好......想借二十个野战饭盒......\"
第二天,一辆军绿色卡车停在快餐店门口。战士们卸下二十个墨绿色的金属箱,每个都有小行李箱那么大。
\"75式野战炊具。\"带队的士官敬了个礼,\"保热六小时,摔不烂打不破。\"
省领导视察那天,秋高气爽。一百份工作餐准时送达县委招待所,打开饭盒时还冒着热气。陈志远躲在走廊,听见里面传来赞叹声:\"这红烧肉比招待所大师傅做的还地道!\"
当天下午,县电视台突然来采访。镜头前,陈志远结结巴巴地介绍着外卖服务的便民理念。当晚新闻播出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说的\"让干部从食堂排队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投入工作\"被当成了标题。
第二天,特服号168被打爆了——这次是真的顾客。从早晨七点开始,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农业局、水利局、财政局......甚至连一向高冷的公安局都打来电话,询问能否给值班民警送夜宵。
\"夜宵!\"陈志远拍了下脑门,\"我们怎么没想到?\"
一个月后,远航外卖的日订单突破五百份。配送队扩充到二十人,自行车全部换成了二手摩托车,疫苗箱升级为特制的不锈钢保温箱。县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红衣配送员飞驰的身影。
腊八节那天,陈志远在总结会上宣布了一个数字:外卖业务每月净利润突破一万元。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震住了——要知道,第一家快餐店开业时,全月利润才两千多。
\"明年,\"陈志远指着墙上的县地图,\"我们要覆盖每一个机关、学校、工厂。让远航外卖成为县城的......\"
\"毛细血管!\"秦雪突然接话,引来一片笑声。
散会后,陈志远独自爬上仓库屋顶。夕阳西下,县城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他看见一个红衣配送员正驶过邮电局门口,车后的红箱子像颗跳动的爱心。
恍惚间,他想起知青点的第一年冬天。大雪封山,他们五人分食最后一罐辣椒酱的情景。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经营着一支二十人的配送队,每天将五百份热饭热菜送到千家万户。
夜风渐起,带着丝丝寒意。陈志远裹紧外套,却舍不得下去。远处,邮电局的霓虹灯亮了起来,特服号168的号码在夜色中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