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传部的电话打到我这来了。\"陈志远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两份刚印出来的样刊,\"问我们是不是要搞'媒体审判'。\"
周雅接过样刊,纸张还带着机器余温。\"他们动作比我想的还快。\"她翻开内页,指尖停在一幅对比图上——左边是赵氏化工获得的\"质量信得过单位\"奖状,右边是暗访组拍到的过期原料翻新现场。
陈志远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对折的纸:\"这是刚拿到的批文,《消费者实话》作为'企业质量监督内参'获得准印资格。\"他顿了顿,\"但发行范围仅限于'相关企事业单位'。\"
\"够用了。\"周雅将样刊塞进包里,\"两千份足够让该看到的人看到。\"
印刷机开始轰鸣,成摞的杂志如潮水般涌出。陈志远突然问道:\"后悔吗?从省报大记者变成企业内刊主编?\"
周雅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第一缕阳光正刺破云层。\"你知道我为什么当记者吗?\"她没有直接回答,\"大三那年我家买了台冰箱,用了三个月就坏了。我去投诉,商家说我们使用不当。后来有个记者调查发现那批冰箱用的是劣质压缩机,报道出来后厂家才肯退货。\"她转身面对陈志远,\"真相需要平台,而平台需要资金。就这么简单。\"
陈志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当第一束阳光完全照进厂房时,他突然说:\"我打算设立一个'事实核查'奖学金,资助新闻系学生做深度调查。你来当评委主席?\"
周雅笑了,这是她辞职后第一次真心实意地笑:\"你这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值得。\"陈志远也笑了,阳光在他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金影。
创刊号发行的第三天,赵建国带着三个穿制服的人闯进了志远集团总部。周雅透过会议室的玻璃墙看到,其中一人手里正挥舞着《消费者实话》。
\"非法出版物!诽谤!\"赵建国的咆哮穿透隔音玻璃,\"你们这是打击报复!\"
陈志远不紧不慢地翻开面前的文件:\"赵副镇长,这份省质检局的抽检报告您应该还没看到吧?\"他推过去一份盖着红章的文件,\"比我们杂志早印发两天。\"
赵建国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周雅注意到他的手指在文件上留下了汗渍。
\"不过您来得正好,\"陈志远按下桌上的通话键,\"秦医生,麻烦把那位棉农带过来。\"
会议室门再次打开时,秦雪搀着一位右臂缠满绷带的老农走了进来。老人浑浊的眼睛在看到赵建国后突然睁大,颤抖的手从怀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发票:\"赵...赵老板,你说这药...不伤人的...\"
赵建国夺门而逃的狼狈模样被守在门口的摄影师拍了个正着。当天下午,这张照片就出现在了《消费者实话》的特别增刊上,配文只有一行字:\"谁在害怕真相?\"
傍晚,周雅在空荡荡的编辑部整理读者来信。最上面一封的落款引起了她的注意——省报社会新闻部全体记者。拆开后,里面是一张集体签名的明信片,背面写着:\"我们欠读者一个真相。\"
电话铃突然响起,陈志远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刚接到消息,赵氏化工的农药生产线被勒令停产整顿。\"
周雅望向窗外,夕阳将整个城市染成血色。\"这只是开始,\"她轻声说,\"明天我会派暗访组去他们的化肥厂。\"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对了,有个北大新闻系的研究生申请奖学金,研究方向是'企业与媒体关系'。面试时她说...\"陈志远突然停顿了一下,\"她说想写篇关于你的毕业论文。\"
周雅的手指无意识地绕着电话线:\"题目是?\"
\"'从调查记者到企业媒体人——论新闻理想的另类实现途径'。\"
暮色渐浓,编辑部墙上的投影仪自动启动,播放着当天电视台对志远\"透明工厂\"的报道。画面里,陈志远正领着小学生参观生产线,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头问他:\"叔叔,你不怕坏人再来下毒吗?\"
周雅按下暂停键,陈志远蹲下身与小女孩平视的画面定格在墙上。她突然意识到,这场媒体战远不止商业竞争那么简单——它正在重塑一些更根本的东西,关于信任,关于责任,关于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人们选择如何讲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