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研讨会交锋(1 / 2)

北京友谊宾馆的松柏厅里,陈志远调整着领带结。镜面般的大理石墙面映出他深灰色西装的轮廓——这是楚明月从王府井百货精心挑选的\"战袍\"。身旁的周雅突然拽了他一下:\"看主席台。\"

红绸铺就的讲台上,工作人员正在摆放名牌。\"马国涛\"三个烫金楷体在灯下熠熠生辉,旁边职务写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陈志远瞳孔微缩——这位后来被称为\"价格闯关总设计师\"的学者,此刻还是个年轻的知识分子。

\"他今天的发言稿...\"周雅递过张皱巴巴的纸,\"我昨晚从打印机房捡的。\"

标题《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过渡路径》下方,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间画着个粗重问号。陈志远一眼认出关键处被反复修改的痕迹——这位学者正在理想与现实间痛苦挣扎。

会场突然骚动起来。入口处,赵明辉带着几个穿皮夹克的年轻人鱼贯而入。留学生剪裁考究的西装与同伴们喇叭裤、蛤蟆镜的打扮形成荒诞对比,活像场错位的时空拼贴。

\"哟,这不是陈总吗?\"赵明辉的金丝眼镜链晃得刺眼,\"乡镇企业家也懂宏观经济?\"

他故意用日语对同伴说了句什么,引发一阵刻意的大笑。陈志远面不改色地从公文包取出英文版《价格理论》,扉页上的哈佛图书馆印章让笑声戛然而止——这是周雅托驻美记者弄来的\"道具\"。

主持人开场白被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淹没。当马国涛开始演讲时,后排几个戴红袖章的人突然举起标语牌:\"反对资本主义!\"陈志远注意到赵明辉嘴角的笑意——这种拙劣的搅局手法,在前世90年代的股东大会上他见得多了。

马国涛的钢笔在讲台上敲出清脆声响。\"同志们,\"学者的声音出奇平静,\"价格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它只是面镜子。\"他忽然转向骚动处,\"照出我们经济肌体里每一处淤塞的血管。\"

这句话像把手术刀剖开会场。陈志远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淤塞血管\"的比喻——后来这成为他企业战略的重要哲学。

自由讨论环节,赵明辉抢先举手。他流畅背诵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时不时夹杂英文术语,引得几位领导频频点头。当谈到\"彻底放开价格管制\"时,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挑衅地扫向陈志远。

\"我想请教赵同学。\"陈志远起身的姿势像个真正的农民企业家,憨厚中带着锋利,\"如果明天钢材涨到两千元一吨,令尊的农机厂还开不开工?\"

会场瞬间安静。赵明辉精心构建的理论大厦,在这个接地气的问题前摇摇欲坠。

\"市场...市场会自然调节...\"

\"调节需要时间。\"陈志远从公文包取出个账本,\"这是红星集团扶持的县农机厂数据——如果按黑市价买原料,每台拖拉机要亏本三百元。\"他翻到标红的一页,\"而农民需要三百台这样的拖拉机春耕。\"

账本在与会者手中传阅,上面的红手印触目惊心——那是周边公社请愿时按的。马国涛接过账本时,镜片后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双轨制不是终点。\"学者突然脱稿发言,\"但休克疗法更不是良药。\"他举起账本,\"我们需要的是陈总这样的缓冲带企业!\"

这个即兴发挥的命名,后来被媒体广泛引用。而此刻的会场里,赵明辉正攥紧拳头——他西装内袋里那份《彻底放开价格管制建议书》,已经失去了最佳递交时机。

茶歇时,马国涛主动找到陈志远。\"你们那个物资调剂方案...\"学者递过名片,\"我想去实地调研。\"

这张普通白卡纸印的名片,将成为改变红星集团命运的钥匙。陈志远接过时,注意到对方袖口的磨损——这位影响经济走向的学者,生活竟如此清贫。

\"小心。\"周雅突然拽他衣角。

赵明辉带着摄像机走来,镜头直怼陈志远面部:\"乡镇企业家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有何高见?\"这是道专业陷阱,答不上来会成笑柄,答得太好又显得虚伪。

\"我们种地的只懂简单道理。\"陈志远拿起茶盘上的白糖和红糖,\"好比这两样——全放开,糖尿病人都得吃糖;全管制,老百姓喝不上甜粥。\"他将两种糖混在一起,\"所以红星集团的做法是...\"

\"双轨制!\"马国涛突然接话,引得众人侧目。学者兴奋得像发现新大陆,\"计划价保民生,市场价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