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舆论风波(1 / 2)

报纸摔在柜台上的声音像记耳光。陈志远盯着头版标题:《一个知青代销点的创新实践》,副标题却像刀子般刺眼——\"投机倒把还是改革先锋?\"

\"来了。\"苏晓梅声音发颤,手指紧攥着围裙边缘。

陈志远缓缓展开报纸。周雅的文笔犀利如手术刀,将代销点的运营模式剖析得淋漓尽致。文章前半部分看似褒扬,后半段却接连抛出尖锐问题:利润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侵占集体资源?甚至引用了某位\"不愿具名的县领导\"质疑其合法性。

最要命的是配图——那张他在讲解、苏晓梅仰头注视的照片,被配上煽动性图说:\"知青与村姑的'合作'究竟为公为私?\"

\"王八蛋。\"陈志远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前世被媒体围剿的记忆如潮水涌来,但这次更致命——1980年的政治环境下,这种报道足以毁掉一个人。

门外传来嘈杂声。王小军跌跌撞撞冲进来,额头挂着汗珠:\"陈哥!公社来电话,说要派调查组!\"

阳光突然变得刺眼。陈志远眯眼看向门外,几个村民正对着代销点指指点点,见他看去又慌忙散开。远处土路上,一辆吉普车正卷着尘土驶来。

\"收拾账本。\"陈志远声音出奇地冷静,\"按计划行事。\"

三人迅速行动起来。苏晓梅从柜台下取出早已备好的\"明账\",王小军把真正的账本藏进特制的墙缝,陈志远则整理各类证明文件——许可证、集体企业登记证、甚至还有给小学捐桌椅的收据。

吉普车停在门前时,陈志远已经换上最体面的白衬衫,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从车上下来三个人:公社刘秘书、县商业局干部,以及——陈志远瞳孔骤缩——王建军!这厮居然穿着崭新制服,胸前别着\"调查员\"的塑料牌。

\"陈志远同志。\"刘秘书公事公办地递上文件,\"根据县里指示,对你处代销点进行例行检查。\"

文件上盖着鲜红的县革委会大印。陈志远双手接过,趁机观察三人表情:刘秘书一脸无奈,商业局干部面无表情,王建军则眼含得意。这阵容微妙得很——既不是一棍子打死的整肃,也不是走过场的检查。

\"欢迎领导指导工作。\"陈志远弯腰引路,用身体挡住王建军探查的视线,\"我们全力配合。\"

检查持续了整个上午。王建军像条猎犬般东翻西找,甚至趴在地上敲击地板听声;商业局干部重点核对进货单与销售记录;刘秘书则主要找社员谈话。苏晓梅始终跟在后面,每当王建军接近藏账本的墙缝,她就\"不小心\"打翻茶水。

中午休息时,陈志远借故溜出后门,直奔公社大院。李国栋的办公室门关着,秘书说去县里开会了。他咬牙转向邮局,拨通了周雅留下的号码。

\"喂?\"熟悉的女声响起。

\"为什么?\"陈志远压着怒火,\"我们谈好的正面报道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看到全文了?\"

\"就看到头版那篇!\"

\"看今天的第三版。\"周雅声音突然急促,\"还有,调查组里有赵建国的...\"

电话突然断了。陈志远再拨过去,只剩忙音。他扔下电话费冲回报亭,翻到第三版——右下角不起眼的评论栏:《保护新生事物,允许大胆尝试》,署名\"本报评论员\"。文章引述了中央最新讲话精神,强调对农村经济创新要\"多看少说\"。

这显然是周雅的手笔!陈志远大脑飞速运转:头版引发争议,三版暗中保驾,这是八十年代媒体常见的平衡术。但为什么...

吉普车喇叭声打断思绪。调查组要回去了,王建军从车窗探出头,脸上带着诡异的笑:\"陈主任,明天县里见。\"

这句话像盆冰水浇下来。陈志远突然明白——真正的战场不在代销点,而在明天县里的汇报会上!那里有更多赵家的人等着给他定罪。

回到代销点,苏晓梅正苍白着脸整理被翻乱的货架。见陈志远回来,她递过张纸条:\"李主任秘书偷偷给的。\"

纸条上只有一行字:\"今晚七点,公社后院。\"

暮色四合时,陈志远蹲在公社后院的丝瓜架下,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李国栋出现时穿着便服,手里拎着个鼓囊囊的公文包。

\"就知道你会惹事。\"李国栋劈头就是一句,却递过包东西,\"拿着。\"

包里是两本内部资料:《农村商业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发展集体企业的若干意见》,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显示主人研读之细。陈志远如获至宝——这些文件简直就是明天的救命符!

\"赵建国要升了。\"李国栋突然说,\"省商业厅副厅长。\"

陈志远心头一震。前世赵建国确实去了省厅,但应该是82年的事!历史进程又加速了...

\"明天的会...\"

\"我替你挡一半。\"李国栋折断一根丝瓜藤,\"剩下一半靠这个。\"他指着文件,\"记住,咬死'集体企业'和'试点'两个词。\"

月光下,两人低声交谈了很久。临走时李国栋突然问:\"周维民还好吗?\"

陈志远一愣:\"周处长?挺好啊...\"

\"他侄女的报道,\"李国栋意味深长地说,\"未必是坏事。\"

回到知青点,陈志远彻夜未眠。油灯下,他反复研读李国栋给的文件,在关键处做上标记。苏晓梅安静地在一旁誊抄账本,手腕上的红绳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你去睡吧。\"陈志远第三次劝她。

少女摇摇头,递过杯浓茶:\"周记者为什么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