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条在南京变成现金的那天,陈志远第一次见到了周雅。
当时他正在财政厅家属院的小凉亭里和周维民对账,计算器按键声与蝉鸣混在一起。七月的南京像个蒸笼,汗水把衬衫黏在后背上,像第二层皮肤。
\"收益率18.7%。\"周维民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计算器的绿光,\"比预估低两个点。\"
陈志远点点头。南京的收购价比预期低了半分,但安全系数高——周维民介绍的几个银行网点,兑付时连介绍信都没细看。他正要把分成装进信封,凉亭外突然响起高跟鞋声。
\"叔叔,妈让你回去吃...\"声音戛然而止。
陈志远抬头,看见个穿米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站在台阶上。齐耳短发,皮肤白皙,右手拿着个海鸥相机,左手捏着叠稿纸。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锐利得像能透视人心。
\"小雅?\"周维民明显慌了,\"你怎么...\"
\"这就是你说的'学术讨论'?\"女子走进凉亭,目光扫过桌上的现金和国库券,嘴角扬起讽刺的弧度,\"省财政厅干部和知青倒卖国库券?\"
陈志远的手指悄悄移向桌边的介绍信,随时准备吞下去。但周维民的反应出乎意料——他非但没慌张,反而叹了口气:\"这是陈志远,红旗公社代销点的负责人。\"转向陈志远,\"我侄女周雅,省报记者。\"
\"《新时期农村经济创新模式调查》?\"周雅拿起桌上的账本翻了翻,突然挑眉,\"这账做得比我们报社财务还专业。\"
阳光透过藤蔓缝隙,在石桌上投下斑驳光点。陈志远观察着这个不速之客——二十出头的年纪,说话却带着不符合年龄的老成。前世他打过交道的记者不少,但在这个年代,能有这种气质的多半有特殊背景。
\"只是帮集体企业做些财务整理。\"陈志远故意用最朴实的口音回答,\"我们代销点主要经营农副产品。\"
周雅轻笑一声,相机快门突然\"咔嚓\"一闪。陈志远下意识抬手遮脸,却听见她说:\"别紧张,没装胶卷。\"她拉开藤椅坐下,\"说说你们的'代销点'?\"
接下来的半小时,陈志远经历了重生以来最严苛的\"面试\"。周雅的问题像手术刀般精准:代销点利润如何分配?是否挤占供销社业务?劳动力怎么算工分?每个问题都直指集体企业与个体经济的模糊地带。
\"所以本质上,\"周雅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你们是用集体名义做个体生意?\"
凉亭里的空气突然凝固。周维民紧张地看着陈志远,额头渗出细密汗珠。这个问题在1980年堪称致命——轻则取缔,重则坐牢。
陈志远却笑了。他拿起茶壶给周雅倒了杯水:\"周记者知道安徽的承包制试点吗?\"不待回答继续道,\"我们的模式类似——集体出场地和名义,社员出劳动力,利润按贡献分配。\"他顿了顿,\"中央文件说这是'调动闲置劳动力积极性'。\"
周雅笔尖停住了。她抬头深深看了陈志远一眼,突然换了个话题:\"听说你们还搞高考辅导?收费五块一人?\"
风向转得太快,陈志远一时摸不清意图。他谨慎地回答:\"知识有偿服务,符合最新知识分子政策。\"
\"有意思。\"周雅合上笔记本,从包里取出张名片,\"下个月我要去你们县调研,想去代销点看看。\"
名片上烫金的\"省日报社\"四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陈志远双手接过,注意到背面用铅笔写着个小字\"周\"—显然是私人联系方式。前世商业经验告诉他,这种细节意味着对方真的感兴趣。
回程火车上,陈志远反复回想周雅的一言一行。这个突然出现的女记者,背后代表的不只是媒体资源——她叔叔在财政厅,父亲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维民送站时不小心说漏嘴),简直是八十年代初的\"高干子弟\"。若能搭上这条线...
\"陈哥,你看!\"王小军突然捅他胳膊,指着窗外掠过的农田,\"那边在分地!\"
确实,几块田里插着写有姓名的木牌。陈志远心头一震——包产到户的浪潮比他记忆中来得更早。这意味着农村购买力即将爆发,也意味着代销点的业务可以顺势扩张。
八月的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红旗公社。代销点门前排起了长队——陈志远从南京带回的\"出口转内销\"商品成了抢手货。印着英文商标的毛巾,图案印歪的搪瓷缸,这些瑕疵品在农民眼里都是好东西。
\"每人限购一件!\"苏晓梅嗓子都喊哑了,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她穿着件淡蓝色短袖衬衫,辫子盘在头顶,活像个干练的小会计。陈志远不禁多看了两眼——两个月前她还是个见生人就脸红的村姑。
\"陈主任!\"王小军从人堆里挤过来,脑门全是汗,\"那个女记者来了!\"
陈志远手里的账本差点掉地上。周雅比约定提前了半个月,而代销点现在乱得像菜市场!他匆忙整理衣领时,周雅已经站在了柜台前,白衬衫配藏青长裤,在灰扑扑的农村背景中格外扎眼。
\"场面挺热闹。\"周雅环视四周,相机已经挂在脖子上,\"陈主任不介绍一下?\"
接下来的场景活像前世的企业视察。陈志远领着周雅参观\"仓库\"(其实是粮仓隔出的角落)、\"财务室\"(用门板搭的桌子)、\"运输队\"(苏支书那台老拖拉机)。每到一个环节,周雅都会突然抛出尖锐问题,同时快门声不断。
\"这位是?\"镜头突然对准了苏晓梅。
\"我们会计,苏晓梅同志。\"陈志远介绍道,\"红旗村支书的女儿。\"
苏晓梅红着脸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周雅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她,又看看陈志远,突然问:\"你们怎么分账?\"
空气瞬间凝固。苏晓梅求助地望向陈志远,后者面不改色:\"按劳分配。苏晓梅同志管账,拿三成;王小军跑运输,拿两成;其余归集体。\"
\"集体?\"周雅挑眉,\"具体是谁?\"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社员福利。\"陈志远滴水不漏,\"上个月刚给村里小学捐了二十套课桌椅。\"
这倒是实话。虽然所谓\"捐赠\"是为了换取更多介绍信,但确实改善了学校条件。周雅在笔记本上记了几笔,突然转向排队的人群:\"老乡,这搪瓷缸供销社卖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