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美食广场(1 / 2)

深圳的夜风裹挟着海腥味从车窗缝隙钻进来。陈志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出租车正驶过一栋灯火通明的巨型建筑,蓝底白字的\"沃尔玛\"招牌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师傅,停一下。\"他突然坐直身体。

出租车在路边停下。陈志远站在沃尔玛门口,望着人流如织的入口处发呆。已经是晚上十点,购物车依然川流不息,人们推着堆满商品的购物车进进出出。他的目光越过日用品区,落在最里面的熟食档口——五个不同风味的餐饮摊位围成半圆,中间是公共就餐区。

\"大陆第一家沃尔玛。\"司机骄傲地说,\"美国人开的,东西随便挑。\"

陈志远没有进去。他站在马路对面,掏出笔记本快速勾勒着建筑布局。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逐渐成形:如果把这种模式缩小,搬到县城......

回到招待所,他彻夜未眠。凌晨三点,服务员被敲门声惊醒,睡眼惺忪地接过一张纸条:\"加急电报,发往江东县。\"

三天后,当陈志远风尘仆仆地回到县城时,楚明月已经在废弃的\"红星电影院\"前等他了。这座建于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早已破败不堪,海报栏上还贴着十年前的《少林寺》宣传画。

\"真要改造这里?\"楚明月踩着高跟鞋跨过断裂的水磨石地面,\"县里拍卖流拍三次了......\"

陈志远没说话,从包里掏出在深圳画的草图。楚明月接过来,眼睛逐渐睁大——破败的影院在纸上重获新生:售票厅变成中央收银台,放映厅成了美食区,二楼包厢改造成特色小吃档口。

\"这......\"她的手指微微发抖,\"这不就是......\"

\"美食广场。\"陈志远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阳光从破损的屋顶投射下来,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画出光斑,\"县城第一家。\"

一周后,拍卖会上只有陈志远一个竞拍者。他以令人咋舌的低价——八千元,拿下了这座占地两千平米的废墟。签字时,他的手有些发抖,不是出于犹豫,而是因为兴奋。

\"疯了。\"赵建国在会场后排冷笑,\"这破地方修屋顶都不止八千!\"

清理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工人们从放映厅抬出三十七排生锈的铁架椅,从地下室清出成堆的胶片盒。最令人惊喜的是在道具间发现了大量剧团遗留的布景板和木料——这些将成为未来的装修材料。

\"废物利用!\"楚明月兴奋地指挥工人分类。她站在梯子上,比划着一块绘有山水画的背景板:\"这个锯开能做四个屏风,隔出川菜区。\"

张建军则带着技校生改造电路。老影院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盘踞在墙体内,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他们不得不凿开所有墙面,重新铺设管线。

\"得加个消防喷淋系统。\"张建军抹了把脸上的灰,\"县消防队新来的队长是退伍兵,我找他取取经。\"

与此同时,陈志远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县城所有小吃摊。从国营饭店退休的刘师傅的阳春面,四川媳妇张嫂的麻辣烫,回民老马家的羊肉泡馍......他带着合同和定金,一家家谈入驻。

\"每月租金五十,水电全包。\"陈志远在夜市摊前唾沫横飞,\"比你在这风吹日晒强多了。\"

大部分摊主将信将疑。只有刘师傅爽快地按了手印:\"我早说过,阳春面就该在堂屋里吃!\"

开业前一周,美食广场初具雏形。楚明月用剧团遗留的红色幕布做成巨型招牌,\"远航美食广场\"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入口处的收银台是用老胶片箱改造的,刷上清漆后露出漂亮的木纹。

最惊艳的是内部空间。楚明月用屏风、布幔和灯光将每个摊位区隔成独立小天地:川菜区挂着辣椒串和熊猫画,面食区装饰着麦穗和磨盘,清真区则是新月标志和沙漠风光。

\"一店一景。\"她得意地向陈志远展示,\"顾客转一圈就像去了大半个中国。\"

陈志远走到中央就餐区——这里曾是电影院的放映厅。二十张圆桌整齐排列,桌腿是用旧座椅支架改的,桌面是拼接的布景板。头顶上,原本挂银幕的地方现在吊着一盏巨型宫灯,用剧团留下的绸布和铁丝制成。

\"天才。\"陈志远由衷赞叹。楚明月的设计不仅节省了大笔装修费,还赋予了空间独特的艺术气息。

开业前三天,消防队突然上门检查。新来的队长是个严肃的退伍兵,手持检查表一丝不苟地巡视每个角落。检查到后厨时,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通风系统不合格。\"队长在表格上打了个叉,\"没有独立排烟管道,一旦起火......\"

\"我们装了抽风机......\"陈志远急忙解释。

\"治标不治本。\"队长合上文件夹,\"按规矩要停业整改。\"

空气瞬间凝固。刘师傅的擀面杖停在半空,张嫂的汤勺跌进锅里。所有人都望着陈志远,眼中满是惶恐——他们已经辞了原来的摊位,押上了全部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