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研发中心(1 / 2)

深秋的晨雾笼罩着知青点旧址,陈志远的皮鞋踩在枯黄的草地上,发出细碎的脆响。二十年前用红砖砌成的宿舍楼依然矗立,只是墙皮剥落,窗框歪斜,二楼那扇他亲手修补过的木窗如今只剩下几片碎玻璃倔强地挂在窗棂上。

\"真要在这儿建研究院?\"苏晓梅裹紧围巾,呵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消散,\"县里给了三块更好的地皮...\"

陈志远没有立即回答。他弯腰捡起一块脱落的红砖,指腹摩挲着砖面上模糊的刻痕——那是个歪歪扭扭的\"陈\"字,是他插队第二年用镰刀刻下的。砖块背面还粘着已经发黑的泥巴,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土腥味。

\"张教授到了吗?\"他突然问道。

\"在路上。\"苏晓梅看了看表,\"老人家六点就从省城出发了,说想赶在奠基仪式前看看场地。\"

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沾满泥浆的黑色轿车艰难地驶过田间小路,停在晒谷坪上。车门打开,先伸出来的是一根磨得发亮的黄杨木拐杖,接着是满头银发的张鸿儒教授——中科院材料所退休的顶级专家,曾参与过两弹一星配套材料研发。

老人一下车就直奔宿舍外墙,老花镜后的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彩。他颤抖的手指抚过斑驳的砖面,突然转身对助手喊:\"取样!马上取样!\"

年轻助手手忙脚乱地从工具箱取出地质锤,小心地凿下一小块砖屑。张教授将样本放入便携检测仪,几分钟后,仪器发出\"滴滴\"声。

\"果然!\"老人激动得胡子直抖,\"这砖是用本地黏土加稻壳灰烧制的,气孔结构独一无二!\"他抓住陈志远的手臂,\"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种结构比我们现在用的隔热材料效率高30%!\"

陈志远与苏晓梅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个月前,当张建军第一次提出要请这位脾气古怪的老专家出山时,所有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没人能想到,打动这位国宝级科学家的不是高薪,而是一张发黄的知青点老照片——照片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在土窑前烧砖。

\"张教授,这里每一块砖都浸着当年的汗水。\"陈志远搀着老人走向宿舍大门,\"现在,我想请您帮我们把汗水变成智慧。\"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尘土在阳光中飞舞。空荡荡的宿舍里,墙角还堆着几个发霉的搪瓷盆,墙上的毛主席语录依稀可辨。张教授突然在一处墙面前停下,指着几道划痕:\"这是...\"

\"记工分用的。\"陈志远轻声解释,\"每天收工后,我们用瓦片在墙上划道。\"

老教授的眼眶突然红了。他转向满屋子的年轻人——有张建军从各大高校挖来的博士,也有志远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孩子们,\"他的声音有些哽咽,\"知道为什么我答应来吗?\"他指着墙上的划痕,\"这些道道,和我们在戈壁滩算数据时画的记号,一模一样。\"

一阵秋风吹进来,掀动着墙角的旧报纸。泛黄的《人民日报》上,隐约可见\"四个现代化\"的标题。

改造工程开始后的第七天,赵建国带着县国土局的人突然出现在工地。他穿着锃亮的皮鞋,故意踩在刚和好的水泥上,留下几个清晰的脚印。

\"陈志远,你好大的胆子!\"赵建国抖着手里的文件,\"知青点属于农业用地,谁批准你搞建筑的?\"

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计,不安地望向陈志远。后者正在和楚明月讨论外墙设计方案,闻言不慌不忙地擦了擦手上的红砖粉。

\"赵副镇长,这里从来不是耕地。\"陈志远指向远处隐约可见的界碑,\"1968年到1978年,这里是军垦农场知青点,土地性质是军事管理区。\"

赵建国脸色一变,急忙翻看手中的地籍图。国土局的年轻科员小声提醒:\"领导,档案显示这确实是当年部队开垦的荒地...\"

\"那更不行!\"赵建国突然提高嗓门,\"军事用地转民用要军委批准!\"

一直沉默的楚明月突然笑了。她今天穿了件砖红色风衣,与工地环境奇异地和谐。\"巧了,\"她从包里取出一份文件,\"昨天刚收到的批复——退伍军人事务局支持我们将旧址改建为军民融合创新基地。\"

文件末尾鲜红的公章让赵建国瞬间哑火。他悻悻地转身要走,却听见张教授中气十足的声音从二楼传来:\"小赵!你爸当年在这当炊事班长时,可没你这么不讲理!\"

赵建国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摔进水泥坑。他父亲确实曾在这里服役,但这个陈年往事知道的人少之又少。老教授怎么会...

\"1969年冬天,\"张教授拄着拐杖出现在楼梯口,声音洪亮如钟,\"你爸偷偷给病号知青多打了半勺菜,自己饿得浮肿。那样的好人,怎么养出你这样的儿子?\"

工地上一片寂静,只有秋风卷着落叶在众人脚边打转。赵建国脸色铁青地钻进轿车,引擎发出刺耳的轰鸣声。

当天晚上,陈志远在临时工棚里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张教授捧着搪瓷缸——那是他在旧宿舍里找到的自己的旧物——兴奋地讲解着红砖的微观结构:\"...气孔分布呈现斐波那契数列,这简直是天然的隔热材料!\"

\"我们可以复刻这种结构,\"材料学博士小林推了推眼镜,\"但需要精确控制烧结温度。\"

\"何必复刻?\"陈志远突然说,\"直接用这些旧砖做研究院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