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平价\"超市的玻璃门上,霜花已经结了三指厚。陈志远呵了口白气在玻璃上,抹出一小块透明,看见门外排队的顾客正踩着脚取暖。这是超市开业的第三个月,每天清晨依旧人满为患,但销售额却停滞不前。
\"又来了。\"张建军指着队伍里几个熟悉的面孔,\"东街李婶,西关王婆,还有那个总挎菜篮子的赵阿姨——她们每周都来抢特价鸡蛋,买完就走,别的看都不看。\"
陈志远数了数,排队的有二十多人,几乎都是熟面孔。这些精明的家庭主妇摸准了超市的促销规律,像候鸟一样准时出现,却从不多消费一分钱。
\"得想个办法让她们多买东西。\"楚明月咬着铅笔头说,\"要不学供销社,搞'搭售'?\"
\"不行。\"陈志远摇头,\"那不成强买强卖了?\"他若有所思地掏出一叠旧粮票,这是清理办公室时发现的。粮票已经作废,但上面\"积满十斤换食用油\"的字样还清晰可见。
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冒出来。陈志远抓起外套就往外跑:\"我去趟县档案馆!\"
档案馆里泛黄的文件堆中,陈志远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六十年代的\"光荣劳动者积分卡\"样本。这种粗糙的纸板卡上盖满小红旗,攒够一定数量可以兑换暖水瓶或搪瓷盆。
\"就是这个!\"陈志远兴奋地拍桌而起,惊得老管理员眼镜都滑到了鼻尖。
三天后,\"天天平价\"门口立起块醒目告示:\"会员积分换豪礼!\"下面画着从毛巾到缝纫机的各种奖品,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口锃亮的高压锅——这是陈志远特意从上海采购的紧俏货,全县不超过五口。
规则很简单:每消费一元积一分,二百积分换毛巾,五百换暖水瓶,一千分就能换高压锅。更妙的是,会员购买特价商品还能享\"折上折\"。
\"这不就是变相打折吗?\"张建军翻看着刚刚印好的会员卡——硬纸板材质,上面有手写编号和盖章,\"成本可不低啊。\"
\"比直接降价强。\"陈志远算了笔账,\"顾客为了攒积分,会买更多非特价商品。长远看,我们赚的是顾客忠诚度。\"
开业当天,效果立竿见影。往常只买特价鸡蛋的李婶,这次居然拎了桶食用油去结账。\"再买七块八毛的,就够五分了!\"她指着墙上的积分表,眼睛发亮。
但真正的疯狂始于三天后。当第一口高压锅被前街裁缝王师傅换走时,整个县城的主妇们都沸腾了。第二天清晨,超市还没开门,外面已经排了上百人。更夸张的是,有人把全家老小的户口本都带来了——\"给我闺女、女婿、外孙子都办张卡!\"
柜台被挤得水泄不通,五个工作人员同时办卡都忙不过来。陈志远临时调来辣椒酱厂的会计帮忙,连秦雪都从医院跑来维持秩序。到晚上打烊时,会员登记本已经记满了三百多个名字。
\"疯了,全疯了。\"张建军清点着当天的营业额,手指在算盘上打得噼啪响,\"比平时多了五倍!高压锅成本早赚回来了。\"
陈志远却盯着登记本上一连串相似的名字皱眉:\"王淑芬、王淑芳、王淑花......这一看就是同一个人代签的。\"
果然,第二天就出了问题。凌晨查账时,会计发现有个会员号在一天内积累了九百多分——这意味着近千元的消费,在县城简直是天文数字。
\"肯定是钻了空子。\"周雅指着账本说,\"有人发现买完东西退货,积分不会扣减。\"
陈志远连夜召集技术团队——其实就两个人:摩托车厂的电工小刘和超市的收银主管老马。他们在煤油灯下翻查厚厚的账本,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有人用同一笔消费在不同分店重复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