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媒体反击(1 / 2)

省报印刷厂的油墨味刺得周雅连打三个喷嚏。她揉了揉鼻子,将最后一份校对稿递给值班编辑:\"头版,加粗边框,一个字都不能错。\"

编辑老李推了推老花镜,镜片上反射着题为《谁在扼杀乡镇企业?——红星食品厂调查手记》的醒目标题。当他看到作者署名\"本报记者周雅\"时,手指明显抖了一下。

\"小周啊,这稿子...太尖锐了吧?\"

\"总编签过字的。\"周雅指了指右上角的红圈,\"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稿件。\"

老李叹了口气,将稿子送进排版车间。铅字排版的叮当声中,周雅看了眼腕表——凌晨三点半,距离报纸上市还有四小时。她必须确保这份报道第一时间送到各位省领导案头。

与此同时,红星厂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陈志远、秦雪和苏晓梅围坐在煤油灯下,面前摊着十几份不同媒体的报道方案。从省报头版到广播电台专题,从内参简报到香港媒体通稿,一场全方位的媒体反击战正在铺开。

\"关键是要同步。\"陈志远用红笔圈出时间表,\"明天早上七点,所有渠道同时发声,不给赵家反应时间。\"

苏晓梅咬着铅笔头,在小本本上计算成本:\"光省报的广告费就要八百...还有印刷传单...\"

\"这钱必须花。\"秦雪递过一份化验报告,\"赵家酱菜厂的辣椒精超标二十倍,这是铁证!\"

陈志远接过报告,眼前浮现出前世场景——当时若有这样确凿的证据,何至于被赵明辉逼上绝路?他转向苏晓梅:\"账上还能挪多少?\"

少女翻开账本,手指在算盘上飞舞:\"最多两千...但要挪用原料采购款...\"

\"先应急。\"陈志远拍板,\"周雅那边还准备了什么?\"

秦雪展开一张清单:省电视台专访、工商局内部通报、甚至还有份准备递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这个媒体矩阵的威力,在1981年堪称核弹级别。

\"还有这个。\"苏晓梅突然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我记录的...这半年王建军来'检查'的日期,每次都恰好在我们有重要客户来访前...\"

这个细节让陈志远眼前一亮。在前世商业诉讼中,这类\"巧合\"往往能成为关键证据。他立即拨通周雅留下的紧急号码,将新线索告知对方。

晨光微露时,第一份省报被送入省委大院。到了早饭时间,整个省城都在热议这篇重磅调查。报道不仅揭露了赵建国滥用职权打压乡镇企业的事实,还曝光了其家族企业使用工业原料的丑闻。更致命的是,文中直接引用中央领导关于\"保护改革先锋\"的讲话,政治立场无可挑剔。

陈志远在厂门口接过王丽华买回的报纸时,工人们已经自发聚集起来。识字的大声朗读,不识字的伸长脖子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当读到\"某些干部思想还停留在文革时期\"时,老工人张大山突然蹲在地上哭了——他儿子就是在那年被造反派打残的。

\"陈厂长!\"王小军飞奔而来,\"县里来了好多车!\"

车队浩浩荡荡开进厂区,为首的竟是省乡镇企业局的马局长。这位平时只在电视上出现的大领导,今天亲自带着记者团来\"调研考察\"。当摄像机对准生产线时,马局长高声宣布:\"红星厂是全省乡镇企业的标杆,必须重点保护!\"

这场面与一周前的查封令形成鲜明对比。陈志远知道,这是周雅的报道起了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政治风向的转变往往只在一夜之间。

午间新闻时段,省电视台播放了专题报道《小辣椒大文章》。镜头扫过整洁的车间、规范的流水线和墙上那面\"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的锦旗时,特意给了长时间特写。更妙的是,节目末尾插播了香港顾客排队购买\"晓梅辣酱\"的画面,解说词强调\"为国家赚取宝贵外汇\"。

舆论战的效果立竿见影。下午三点,地委派来的调查组宣布撤销对红星厂的整改令;四点,县银行主动上门提供五万元低息贷款;到了傍晚,连地区日报都转载了周雅的报道,还配发社论《清除改革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