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互相看不顺眼,后来衡山王听说刘安想造反,担心被吞并,自己也暗中准备造反,想等刘安在西边动手,自己就在江淮地区起兵。衡山王的王后徐来在衡山王面前说太子刘爽的坏话,想废掉太子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孝。衡山王囚禁了太子,给刘孝王印,让他招揽门客。这些门客知道刘安和衡山王有造反计划,天天在旁边煽风点火。衡山王让刘孝的门客制造战车、锻造箭矢,还刻了天子玉玺和将相印。秋天,衡山王本来要去长安朝见汉武帝,路过淮南国,刘安和他“称兄道弟”,两人放下往日恩怨,一起商量造反的事。衡山王随后上书称病,汉武帝也没怀疑,让他不用来朝见了。
公元前123年:再战匈奴与军事决策风波
这年春天二月,大将军卫青又带着公孙敖、公孙贺等一堆将领从定襄出发攻打匈奴,杀了几千人后,回来休整兵马。汉武帝一高兴,下令大赦天下。
到了四月,卫青再次率军出击,这次斩杀俘虏了一万多匈奴人。但是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就倒霉了,他们带着三千多骑兵,正好碰上匈奴单于的大军,打了一天多,汉军快死光了。赵信本来是匈奴的小王,投降汉朝后被封侯,这一战败,他直接带着剩下的八百骑兵又投降了匈奴。苏建全军覆没,自己孤身一人逃回卫青大营。
怎么处置苏建成了难题。议郎周霸说:“大将军出征以来,还没斩过副将,苏建弃军而逃,该杀,这样才能立威!”军正闳和长史安却反对:“《兵法》说‘小部队坚持抵抗,就会被大部队擒获’,苏建以几千人对抗匈奴几万大军,力战一天多,最后拼死逃回,杀了他,以后谁还敢回来?”卫青也表态:“我靠皇上信任才有今天,不缺这点威风。而且就算我有权斩将,也不敢在境外擅自行动,还是交给皇上裁决,这样才显得我做臣子的不敢专权。”大家一听,纷纷点赞。于是苏建被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
这一战还冒出个“超级新星”霍去病。他是卫青姐姐卫少儿和霍仲孺的私生子,十八岁就当了侍中,擅长骑射。他跟着卫青出征,带着八百轻骑兵,甩开大军几百里去“搞偷袭”,斩杀和俘虏的敌人数量远超己方损失。汉武帝大喜,封霍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因为多次跟随卫青立战功,也被封侯。
不过这一年,汉军损失了苏建、赵信两员大将,虽然有霍去病这样的战绩,但整体军功不算多,所以卫青没有增加食邑,只得到一千金赏赐。苏建被送到汉武帝那里后,汉武帝没杀他,让他花钱赎罪成了平民。
赵信投降匈奴后,给单于出主意,让匈奴往大漠北边跑,引诱汉军深入,等汉军疲惫不堪时再出击。单于觉得这主意不错,就采纳了。
这两年,汉朝每年都派十多万人攻打匈奴,虽然杀了不少匈奴人,汉军得到的赏金有二十多万斤黄金,但汉军也死了十多万人,兵器粮草运输的费用更是不计其数。大司农的钱都花光了,没办法支付军费。六月,汉武帝下令允许百姓花钱买爵位、赎罪,还设置了“武功爵”,明码标价,最贵的一级十七万钱,总共能卖三十多万金。买到“千夫”爵位的人,可以优先当官。这一下,当官的途径变得乱七八糟,官职制度都被搞乱了。
评论
这两年的历史故事里,能看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局面。朝堂上,公孙弘、汲黯、吾丘寿王等人各有立场,上演着权力与思想的交锋,公孙弘的“小心眼”和汲黯的“刚正不阿”形成鲜明对比。军事上,卫青、霍去病等将领闪耀战场,展现出汉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但也有苏建兵败、赵信叛变这样的波折,匈奴的战略调整也让汉匈战争变得更加胶着。经济方面,频繁的战争导致财政吃紧,汉武帝不得不搞出买爵赎罪这些“救急”政策,虽然解决了一时的资金问题,却给官场带来了混乱。淮南王、衡山王的造反阴谋,则像一颗颗“定时炸弹”,暗藏在看似稳定的局势之下。这些事件相互影响,既体现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雄心,也暴露出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为后续汉朝的发展走向埋下了众多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