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林砚站在教室后窗的老槐树下,指节抵着太阳穴。
系统新解锁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像团温温的火,在意识深处咕嘟冒泡——他能清晰感知到,物理公式里的动量守恒正在和化学的反应速率公式产生微妙共振,就像两根原本平行的琴弦,突然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出了和弦。
\"林砚!\"
姜棠的声音从教室前门飘过来。
她抱着一摞笔记本,发梢的小熊发圈被风掀得一跳一跳,跑起来时还撞了下门框,\"砰\"的一声响。
林砚挑眉,刚要调侃她\"今天第几次撞门\",就见她小跑着递来本子,封皮上歪歪扭扭贴着\"互助小组排班表\",\"我按你说的,让中等生带基础弱的,你看这样行不行?\"
他接过本子,指尖扫过她用荧光笔标红的\"姜棠组:李航、小周(化学均分42)\",喉结动了动。
上周三晚自习,李航还举着不及格的卷子骂\"学这破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名字却被工工整整写在\"需要帮助\"栏里。
\"行。\"他伸手揉乱她的马尾,看她急得跺脚去护发圈,眼尾的笑纹漫开,\"就是...你这组难度系数最高,打算怎么带?\"
\"我昨晚翻了三本辅导书!\"姜棠掏出皱巴巴的便签纸,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如何用生活案例讲氧化还原\",\"李航喜欢打篮球,我就说氧化剂是'抢电子的后卫',还原剂是'传球的前锋'...你说这样他能懂吗?\"
林砚盯着她鼻尖沾的铅笔灰,突然想起小时候她蹲在地上给流浪猫画\"猫窝设计图\"的模样。
那时她也是这样,眼睛亮得像两颗小太阳,说\"我要给咪咪一个家\"。
现在这团光,正毫无保留地洒向教室里每一个曾经被放弃的名字。
\"叮铃——\"
上课铃打断了对话。
林砚转身走向讲台,袖口扫过粉笔盒时,系统提示音在脑海炸开:\"检测到宿主使用跨学科能力,思维沙盘已启动。\"
他顿住脚步。
粉笔灰在阳光里浮动,他突然看清了——那些原本零散的知识点,此刻正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在视网膜上流转:物理的碰撞理论化作无数发光的小球,在\"活化能壁垒\"前跳跃;化学的速率公式则像张网,精准捕捉着小球的运动轨迹。
\"今天我们讲《化学反应速率》。\"林砚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立体坐标系,\"但不用化学书。\"
台下传来抽气声。
王浩把刚咬了一半的面包塞回塑料袋,张胖子的游戏机\"啪嗒\"掉在地上——这可是他藏在课桌里的\"违禁品\"。
\"假设这是个篮球场。\"林砚手指点着坐标系的x轴,\"反应物分子是球员,活化能是篮筐高度。\"他转身在Y轴标上\"速率\",\"想进球(发生反应),要么跳得更高(提高温度增加能量),要么降低篮筐(催化剂降低活化能)。\"
粉笔灰簌簌落在他肩头。
赵磊的笔记本翻得飞快,钢笔尖几乎要戳破纸页;坐在第三排的小周突然举手:\"那浓度呢?相当于...场上球员变多?\"
\"聪明。\"林砚打了个响指,思维沙盘中的小球瞬间密集起来,\"浓度增大,相当于同时有十个人抢着投篮——碰撞概率自然上升。\"
教室后排传来玻璃器皿的脆响。
林砚转头,正看见姜棠举着从实验室\"顺\"来的试管(他上周刚教过她怎么跟实验员阿姨套近乎),里面的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冒起气泡。\"看!\"她眼睛亮晶晶的,\"这就是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气泡变多说明速率变快了!\"
整间教室安静得能听见心跳。
李航的篮球杂志不知何时滑到了桌角,张胖子的游戏机被压在练习册底下,连平时总趴桌睡觉的纪律委员都直起了背,笔记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异常工整。
\"所以你们看。\"林砚靠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张发亮的脸,\"知识从来不是割裂的。物理的力能解释化学的碰撞,化学的反应能验证数学的概率——它们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枝桠。\"
下课铃响起时,赵磊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三页。
他抓着笔冲上来:\"刚才那个坐标系模型能再画一遍吗?我想做成思维导图发班级群!\"
姜棠抱着试管追出去,喊着\"等等我,我拍了视频!\"张胖子摸着游戏机长叹:\"早知道这玩意儿能这么有意思,老子早该扔掉游戏卡。\"
林砚站在逐渐空荡的教室中央,看着黑板上未擦净的坐标系。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群体知识指数提升17%,宿主获得'教学感染力+2'。\"他低头轻笑,指腹蹭过校服第二颗纽扣——顾昭绣的小盾牌还在,针脚歪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