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陈母问勇,朝会定军改(1 / 2)

大宋的清晨,晨光熹微,柔和的光线透过厚重的云层,洒在巍峨的皇宫之上。皇宫内,红墙金瓦在微光中闪烁着庄重的光芒,飞檐斗拱下,铜铃随风轻摇,发出清脆的声响,似在诉说着这座古老宫殿历经的无数故事。

太极殿中,气氛与往日并无二致。高大的殿柱矗立两旁,金色的龙纹在朱红的底色上蜿蜒盘旋,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殿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息,香炉中轻烟袅袅,为这庄严肃穆的朝堂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龙椅之上,端坐着皇太子赵翊。他身着一袭明黄色的蟒袍,袍上绣着的4爪金龙栩栩如生,彰显着他尊贵的身份。赵翊面容英俊,剑眉星目,眼神中透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坚毅。此刻,他正静静地注视着殿下的群臣,心中思索着即将开启的这场变革。

李公公那尖细的嗓音打破了殿内的宁静:“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余音袅袅。

宗泽闻言,深吸一口气,迈出一步。他身着紫色的朝服,袍角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宗泽身形挺拔,虽已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他的脸上带着几分凝重,心中却充满了使命感。按照昨天与太子商议的那样,他高声启奏:“殿下,臣以为我大宋军队如今问题重重:军备松弛,士兵训练敷衍了事,操场上的喊杀声有气无力。冗兵冗将现象严重,大量吃空饷的人员充斥其间,真正能战之士却寥寥无几。再不改革,别说抵御虎视眈眈的金兵,恐怕连境内的盗匪都难以招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泛起一阵涟漪。文臣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武将们则有的皱起眉头,有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安。

赵翊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地说道:“宗枢密使所言极是。我大宋军队,如今弊病丛生,尤其是将领克扣士兵军饷、喝兵血的情况,实在是令人发指,必须要彻底清除!”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威严,在大殿内久久回荡。

“诸位爱卿可曾想过,当我们的老百姓,将他们的儿子、孙子送上战场时,他们的心中是何等的煎熬?他们或许明知,等来的可能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赵翊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沉痛,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可即便如此,当外敌入侵,他们深知国破则家亡的道理,依然义无反顾地送亲人奔赴战场,只为保家卫国。他们只盼着,自己的亲人能够英勇作战,马革裹尸还。”

说到此处,赵翊微微停顿,眼中浮现出一抹回忆的神色:“本宫想起收复延安府后,曾亲眼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颤抖着双手,轻轻抚摸着一位牺牲的年轻士兵的脸庞,声音颤抖地问道:‘吾儿勇否?’原来这位士兵名叫陈祥榕,是她的独子。为了收复失地,她毅然决然地将唯一的儿子送上了战场。可如今,她的儿子永远地离开了她,她不去问她儿子的抚恤金多少,她不问她往后的生活怎么办呢?她只问她儿子是否英勇?事后本得知,西军的抚恤金竟然少得可怜,甚至可能分文没有。这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心与愧疚?”赵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也微微哽咽。

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赵翊的话语所打动。有的大臣面露不忍之色,有的则低头沉思,似乎在为那些牺牲的将士和他们的家人感到悲哀。

“当时,本宫毫不犹豫地答道:“勇冠三军”!”赵翊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从那一刻起,本宫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军队中的陋习,还将士们一个公平,给百姓们一个交代!”

“前天,本宫与陛下深入商谈,并与各位辅臣仔细斟酌后,决定推行军改,以解决军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知各位爱卿意下如何?”赵翊目光扫视着朝堂,眼神中透露出询问与期待。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保守派的几位老臣相互对视,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其中一位年迈的大臣,双手微微颤抖着,心中暗自思忖:“军改,谈何容易?这一改革,势必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朝堂动荡,危及社稷啊!”但看着太子坚定的眼神和诸位辅臣平静的面容,他又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心中无奈地想:“既然太子和辅臣们已经达成一致,恐怕反对也是徒劳。”

而革新派的大臣们则面露欣喜之色,他们早就期盼着能对军队进行改革,以增强大宋的军事实力。其中一位年轻的大臣,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心中激动地想着:“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军改若能成功,我大宋军队必将焕然一新,定能重振雄风,抵御外敌!”他偷偷看了看周围的同僚,见大家都没有反对的意思,心中更是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