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税制革新:配合"一条鞭法"推行银货两讫(1 / 2)

东南沿海的硝烟尚未散尽,林远与张居正已快马加鞭赶回京城。马车颠簸在官道上,首辅手中紧攥着被海风侵蚀的密信,信纸边缘还残留着未洗净的海盐痕迹。\"此次倭寇进犯,暴露出国库空虚、军备废弛的痼疾。\"张居正将密信递给林远,烛火在车厢内摇曳,映照着他眼底的血丝,\"一条鞭法若不能尽快推行,大明危矣。\"

林远展开税制改革草案,竹简上的字迹力透纸背: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征收白银,取消实物税;设立\"物流税关\",对货物运输按价值抽成。但他的手指却停在\"银货两讫\"条款上——这意味着要颠覆延续千年的实物纳税传统,难度不亚于在惊涛骇浪中重建漕运。

三日后的文华殿早朝,争论声几乎掀翻金顶。户部尚书拍着笏板高呼:\"以银纳税,乡间百姓何来白银?必致卖儿鬻女!\"御史台官员更是联名上奏:\"祖宗成法不可废,此举恐遭天谴!\"林远敏锐地观察到,几位言辞激烈反对的官员,正是在东南沿海异动中,家族生意与倭寇走私利益息息相关的势力。

\"诸位大人请看。\"张居正展开一卷泛黄的账册,\"去年河南大旱,官府强征漕粮,百姓被迫以糙米充数,途中损耗三成,入库霉变两成。若折银征收,百姓可自由交易完税,朝廷所得反增。\"他示意林远呈上东南海防图,\"东南战事吃紧,军需粮草皆需银钱购置火器战船。白银流通,方能强军。\"

万历皇帝摩挲着御案上的奏折,迟迟未决。林远突然上前:\"陛下,臣愿立下军令状,三月内在全国物流节点设立税关,推行银税试点。若成效不显,甘当死罪!\"殿内一片哗然,首辅投来赞许的目光——他深知,林远敢如此承诺,必是成竹在胸。

当夜,物流监查司灯火通明。林远召集算术班弟子,连夜计算全国税关布局。\"税关需设在漕运码头、驿站枢纽与商道交汇处。\"他指着舆图,\"但最关键的是解决白银鉴定与兑换难题。\"陈念推来装满银锭的木箱:\"掌柜,各地银锭成色不一,奸商易以次充好。\"

林远取出在漕运改革时研发的\"验银卡尺\"——这是一种青铜制的精密仪器,通过测量银锭的密度与成色对比表,可快速判断真伪。但更棘手的是小额交易,百姓手中多是碎银,难以精准计量。\"或许可仿照纸币。\"苏婉娘突然提议,\"发行官府认可的'银券',凭券可随时兑换白银。\"

经过七昼夜的试验,首批\"大明通行宝钞(银券)\"诞生。每张银券印有复杂的云纹暗记,边缘采用特殊的水印技术,背面注明可在任一税关兑换白银。林远将方案连夜呈报内阁,张居正亲自入宫面见万历皇帝,历数银券发行对税赋征收、物资流通的诸多裨益。在首辅的力谏下,皇帝最终批准设立\"钞关验勘所\",由工部铸币局与物流监查司共管,确保银券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