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密信惊雷,暗潮涌动(2 / 2)

苏若雪正把从码头带回来的牛皮包倒空,半卷油布地图“唰”地展开,与沈清澜给的标记图完全吻合。

她的指尖拂过虹口味噌汤店的红圈,又移到闸北纺织厂的蓝点,突然停住了:“前个月收购点被砸的时候,我查过账——损失的生丝量,恰好够换三船钨矿石。”

顾承砚的后颈涌起一股凉意。

他抓起桌上的算盘,铜珠碰撞的声音仿佛敲在神经上:“钨是制造武器的关键,日本商人用东北的柞蚕丝换我们的战略资源……霍夫曼计划,根本不是商业合作。”他突然掀开窗边的旧绸布,月光透进来,照见地图角落极小的铅笔字——“工业火种”。

“保存工业火种。”苏若雪轻声念出顾承砚怀里那封密信的最后一句,眼尾微微颤动,“沈清澜给的地图标记,全是日本和德国试图控制的工业节点。他们要的不只是资源,是要让上海的工厂变成战争机器的零件。”

顾承砚突然握住她的手。

苏若雪的指尖还沾着牛皮包的铜锈味,他却觉得那温度烫得惊人:“若雪,明天我要去会会华俄道胜银行的代表。”

清晨的法租界还笼罩在薄雾中,顾承砚的呢子大衣下摆扫过银行台阶的水渍。

他盯着玻璃门内悬挂的“德意志银行”铜牌,喉结动了动——这是德国在远东最重要的金融枢纽,也是密信里提到的137号账户所在之处。

“顾少东家大驾光临。”穿西装的中年男人从旋转门里走出来,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扫过顾承砚袖扣上的顾氏家纹,“听说顾氏绸庄要开拓欧洲市场?”

顾承砚跟着他走进大理石大厅,皮鞋跟敲出清脆的回响:“正是。上个月在伦敦的展销会上,英国贵族对我们的苏绣赞不绝口,可船运成本……”他突然停住,视线落在对方胸袋里露出一角的信笺——和码头牛皮包里的德国商会信笺纹路一模一样。

银行代表的手不自然地摸了摸胸袋:“顾先生是想谈低息贷款?我们针对华资企业有特别条款……”

“霍夫曼先生最近还好吗?”顾承砚突然转换了话题。

他注意到对方端咖啡的手一抖,褐色液体在骨瓷杯沿晃出细微的痕迹。

“霍夫曼经理?”代表的笑容僵了一瞬,“他前天说要去北平考察矿业,临行前还说上海的丝绸生意……”

“矿业?”顾承砚挑了挑眉,“可霍夫曼先生上个月还和我说,对我们的蚕丝加工技术很感兴趣。”

代表的喉结上下滚动。

他低头喝咖啡时,镜片后的瞳孔缩成了针尖——这个顾少东家,怎么会知道霍夫曼私下接触过绸庄?

顾承砚看着他耳尖泛起的红,心里的弦“铮”地绷紧了。

他想起昨夜苏若雪在地图上圈出的“北平矿务局”标记,突然明白了霍夫曼“考察”的真正目的。

晚间的绸庄密室点着两盏防风灯。

苏若雪把白天抄下的银行流水推到顾承砚面前:“137号账户这个月进账三笔,都是东京‘大和物产’汇来的,备注是‘生丝采购’。”

“可他们根本不需要采购生丝。”顾承砚翻开沈清澜给的情报本,“东北的柞蚕丝产量足够日本纺织厂用十年。这些钱,是买钨矿的幌子。”

他突然抓起两张信纸对着灯光,水波纹与暗纹在灯影里重叠成某种图案。

苏若雪凑近,发梢扫过他的手背:“像不像日本和德国两国的国徽?”

顾承砚的呼吸陡然一滞。

他想起现代教材里的照片——1936年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上是意识形态联盟,实际上是资源与技术的交换。

而上海,正是远东资源流转的枢纽。

“白鸦的真正任务……”他声音沙哑,“不是刺探军情,是截断这条资源链。沈清澜说‘保存工业火种’,是要让这些工厂不被日本和德国控制,成为将来抗战的资本。”

苏若雪的手指轻轻覆上他的手背。

她的掌心还带着白天整理账本的温度:“阿砚,我们已经身处局中了。”

窗外的蝉鸣忽然停了。

苏若雪的耳尖微微一动。

她按住顾承砚欲言的嘴唇,眼神陡然变得锋利——那是从前在账房抓偷银伙计的模样。

“有人在门外。”她的声音轻得像落在宣纸上的墨点。

顾承砚瞬间屏住呼吸。

密室的木门是双层厚橡木板,可就在这时,一声极轻的“叮”传入耳中,像细针掉在青石板上。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扑向门口。

门缝里,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金属片正缓缓滑入,在地面投下细长的阴影——是枚微型窃听器,外壳还沾着潮湿的夜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