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密信惊雷,暗潮涌动(1 / 2)

顾承砚的拇指在信纸上反复摩挲,煤油灯的光在纸纹里浮浮沉沉。

这不是寻常的土纸或洋纸,纤维细密得近乎透明,对着光源能看见隐约的水波纹——是德国外交部特供的“柏林之羽”,他在现代研究民国外交档案时见过实物照片。

“沈先生。”他喉结动了动,将信纸重新折起时指节微微发紧,“陈次长的信,用的是德国外交部的纸。”

沈清澜正将油纸包重新系成蝴蝶结,闻言抬眼。

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淬过冰的刀刃:“顾少东家倒是好眼力。”

“您如何能接触到这样的人?”顾承砚将信收进内袋,指尖隔着布料压住“保存工业火种”那行字。

他需要确认,这个突然出现的“白鸦”指挥官,究竟是盟友还是更深的局。

沈清澜没有立刻回答。

她走到仓库窗边,推开半扇木窗,黄浦江的风卷着腥气灌进来,吹得她月白立领猎猎作响。

“顾先生,你是想查‘白鸦’,还是想查这封信背后的棋局?”

她转身时,怀里的地图“刷”地展开。

牛皮纸边角泛着旧黄,上面用红笔圈了七八个点:法租界霞飞路裁缝铺、公共租界百老汇大厦顶楼、虹口日侨区的味噌汤店……每个标记旁都有极小的蝇头小字,“药材行”“航运票”“学生读书会”。

“这些地方,每一个都藏着一个未被曝光的秘密。”她的指尖点在虹口那个红圈上,“比如这家汤店,表面卖味噌,后厨地窖堆着的是日商从东北偷运的柞蚕丝——他们用这些换我们的钨矿石。”

顾承砚的太阳穴突突跳了两下。

他想起前月顾氏绸庄在闸北的生丝收购点被砸,当时巡捕房说是“意外”,此刻再看地图上“闸北纺织厂”那个若隐若现的蓝点,突然明白所谓“意外”不过是棋局里的弃子。

与此同时,黄浦江另一头的十六铺码头正飘着湿冷的雾。

苏若雪缩在装咸鱼的木箱后面,睫毛上凝着水珠。

她盯着五十步外的穿灰布长衫的男人——他每隔三分钟就摸一次怀表,刚才借着点烟的动作,用铜烟杆在桥墩上敲了三下。

摩斯密码。

苏若雪屏住呼吸。

她曾在顾承砚的书房见过《实用密码学》,里面夹着用绸庄账本做的摩斯密码对照表。

那敲击声她听得真切:S - o - S,接着是一串数字——2 - 8 - 4 - 7,法租界的区域代码。

男人突然转身,苏若雪迅速低头,装作整理木箱上的麻绳。

咸腥的鱼味涌进鼻腔,她听见自己心跳声盖过了浪涛。

等那道灰影消失在货栈拐角,她猫着腰摸过去,在石缝里捡起个鼓囊囊的牛皮包。

搭扣是铜制的,刻着“德国商会驻沪办事处”(dEUtSchE hANdelskammer的中文意思)——德国商会驻沪办事处的缩写。

她掀开包盖,最上面是张皱巴巴的信纸,抬头印着同样的德文,内容却用中文写着:“霍夫曼计划第二阶段需配合闸北动静,资金已汇至华俄道胜银行137号账户……”

“霍夫曼。”苏若雪的指甲掐进掌心。

顾承砚昨夜还提过这个名字,说沈清澜提过冯·霍夫曼的银行藏过密档。

她迅速将信纸塞回包,又原样放回石缝,转身时裙摆扫过潮湿的青石板,留下一串淡青的水痕。

仓库里的煤油灯芯“噼啪”爆了个火花。

顾承砚看着沈清澜将地图收进暗格里,金属扣合的轻响让他回神:“这些信息,需要我做什么?”

“等。”沈清澜重新戴上面纱,月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肩头,“等苏小姐带回的消息。”

顾承砚一怔。

他这才注意到,沈清澜说话时,窗外的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茉莉香——那是苏若雪常用的香粉味。

半小时后,顾氏绸庄后巷的青砖墙下,两道身影一前一后闪进地窖。

苏若雪的手还沾着码头的潮气,她将那张德国商会的信纸摊在密室的檀木桌上,与顾承砚怀里的密信并排。

煤油灯被拨亮的瞬间,两张不同质地的纸在暖光里轻轻相触。

密室里的檀香混着油墨味在鼻尖萦绕。

顾承砚的食指重重地敲了敲两张信纸的德文落款,指节都被压得泛出青白的痕迹:“德国外交部的‘柏林之羽’,德国商会的专用信笺——沈清澜说‘白鸦’背后有国际棋局,原来下棋的是日本和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