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律法的修订,传统上由丞相府主导框架,廷尉提供司法实践经验和案例支持,御史大夫负责监督制衡,最终由皇帝裁决拍板。</p>
赵凌寥寥数语,便将废除连坐、改革刑罚体系的重任交给了张良三人组。</p>
这绝非易事,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律法素养。</p>
若换做庸才,恐怕早已惶恐不安。</p>
但张良只是神色平静地微微躬身,沉稳应道:“臣张良,领旨!”</p>
语气平淡自信。</p>
这些日子,他与赵凌私底下确实没什么来往,主要是两人都忙得不可开交。</p>
尉缭上岁数了,许多事情都扔给了张良。</p>
赵凌对他的信任依旧。</p>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随即陷入死寂。</p>
取消连坐?</p>
皇帝这是要动秦法的根基,真正开始推行他所说的仁政了!</p>
赵凌的改革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抛出重磅举措:“再者,如今各郡县皆已按照朝廷规划,修建起新的囹圄。此等设施齐备,管理有序。今后,罪犯不必再尽数发配边关修长城、服苦役。”</p>
“罪犯将在本郡或邻近郡县的囹圄中服刑,接受改造。”</p>
“囹圄内提供基本的食宿,伙食标准只维持生存所需,绝无优待,否则百姓恐争相犯罪,以求温饱。”</p>
赵凌冷声道:“囹圄中将设立工坊,教授罪犯如木工、编织、制陶等实用技能。同时,安排专人宣讲忠君爱国、遵纪守法之理,要让那些罪犯深刻认识到,是朕的仁慈,才给了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p>
在这个时代,底层民众思想相对单纯。</p>
嬴政时期,罪犯几乎等同于死刑或终生苦役的代名词,罕有生还。</p>
如今赵凌不仅让他们活下来,还给予食物、住所,甚至传授技能、灌输希望!</p>
对于绝大多数并非大奸大恶的罪犯而言,这无异于再造之恩。</p>
他们对这位年轻皇帝的感激与忠诚,将会发自肺腑。</p>
赵凌要的从来不是让天下人生活在秦法严刑峻法制造的恐惧阴影之下。</p>
嬴政的铁腕统治已经为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压得天下喘不过气数十年。</p>
如今,大秦在他的引领下日新月异,农业技术革新、新作物推广、水利工程完善、商业流通激活……</p>
假以时日,帝国两千多万子民将不再为粮食发愁,生活将逐步改善。</p>
是时候,将统治的基石,从畏转向敬与恩了!</p>
然而,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和固有的思想堡垒。</p>
赵凌话音未落,李斯的得意门生吴公,便按捺不住,猛地出列,声音带着急切与忧虑,高声谏阻:“陛下!律法乃国之重器,社稷之本,岂可轻言更改?!”</p>
他这一声,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法家官员的心声。</p>
大秦因法家思想而兴,因严刑峻法而强!</p>
皇帝如今要大改律法,削弱刑罚,甚至绕开他们这些法家精英,由张良这个外人主导?</p>
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