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吊脚楼(1 / 2)

山峰层峦叠嶂,真应景了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时间不知道该看什么地方,总让人感觉每个地方都一样,每个地方也不一样。

许华他们走着走着,闻到一股茶香,茶的香味飘散在空中,使人如痴如醉。许华和吴语很少能喝到茶,对于这种香味并不是很敏感,不过黄金华就不一样,这种味道伴随着他从小到大。

许华揉了揉鼻子,发出疑惑的声音:

“大家快问问,这是什么味道?”

吴语摇摇头,只有黄金华说道:

“这是茶香,没想到,这里也能够闻到浓浓的茶香,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这么浓郁的茶香,真想喝上一口。”

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一座房子的位置,这座房子是有名的吊脚楼风格。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不知道吊脚楼到底是什么样子,只知道这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建筑风格。

许华用手指着吊脚楼说:

“大家快看,这房子好奇怪,感觉全部是木头做成的。”

黄金华说:

“这就是吊脚楼,没有见过吧?实际上这种房子在城市里面是根本看不到,城市里面都是混凝土,能看到一间用木头做的房子,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这种吊脚楼是这里瑶族的建筑,它验证着整个瑶族的兴衰,当然,吊脚楼并不是只有这里有,也不是只有瑶族才有这种建筑,湖南湘西那边也有吊脚楼,只不过每个地方的特色都有差异。”

接着,黄金华就开始滔滔不绝的介绍吊脚楼:

吊脚楼通常为两层或三层,底层架空用于堆放农具、圈养牲畜或防潮;中层为居住区,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木柱与楼板;顶层多设晒台,用于晾晒谷物或草药。

吊脚楼还遵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理念,依山傍水而建,既规避地质灾害,又便于取水樵猎。湘西凤凰的沱江吊脚楼群与姑婆山瑶寨的溪畔木楼,皆为此类选址的典范。

吊脚楼是以杉木、竹材为主,柱体涂刷桐油防腐,楼板铺设竹篾编织的防滑层。瑶族吊脚楼常在檐角雕刻“盘王印”图腾,壮族则偏好在窗棂镶嵌铜鼓纹饰,展现族群审美差异。

瑶族的“半边楼”仅以三面木柱支撑,形成“前虚后实”的悬挑结构,底层架空高度可达2米,适应瑶山多雾潮湿的气候。瑶族妇女常在廊下编织瑶锦,长鼓声与织机声交织成山间韵律。

苗族的“虎爪柱”基座采用三根粗壮木桩呈三角支撑,形似猛虎利爪,象征对自然的敬畏。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群,最高达13层,榫卯工艺精密如机械装置。

土家族的“摆手堂”在吊脚楼群中设祭祀空间,屋顶飞檐上翘如展翅凤凰,堂前广场用于跳摆手舞。湖北恩施土司城遗址的九进堂,便是土家族建筑礼制的巅峰之作。

总之,吊脚楼是镌刻在中国山水间的立体史诗,它用悬挑的智慧回应自然挑战,以榫卯的精妙连接族群记忆。当现代人惊叹于凤凰古城的夜景时,更应思考如何让这份“天悬地隔”的生存哲学,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延续其生命律动。或许正如侗族谚语所言:“树高千丈不离根,楼高百尺不忘山”,吊脚楼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诗意栖居”最生动的诠释。

许华不得不对黄金华竖起了大拇指:

“厉害,懂得真是多,真不愧是大学生,知识储存量就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