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生长中的学校'。\"她向孩子们展示模型时,二丫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施工进展迅速,直到那个雨天。陈志远接到紧急电话赶到工地时,县国土局的人正在贴封条,理由是\"违规占用耕地\"。
\"放屁!\"王校长气得直抖,\"这是村集体用地,村民大会全票通过的!\"
带队干部面无表情地出示文件:\"有人实名举报,我们必须调查。\"
文件最后一页的签名让陈志远瞳孔一缩——赵建国。这个早已调离本县的老对手,居然还在暗中作梗。
工地停工,孩子们只能回到牛棚。更糟的是,消息传开后,其他几个县的拟建校舍也遭到阻挠。周雅连夜赶写的内参被压了下来,连秦雪父亲的老关系都表示\"爱莫能助\"。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央视《焦点时刻》栏目组不知从哪得到线索,突然来到知青点采访。当镜头对准牛棚教室漏雨的塑料布时,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二丫本子上的水渍。
三天后,省里特批的\"教育扶贫用地绿色通道\"文件送达各县。陈志远在电话里听到周雅轻笑:\"赵建国这次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复工那天,村民们自发来帮忙。七十多岁的李奶奶挎着篮子发鸡蛋,说是给工人\"补力气\";放羊的老杨头把羊群赶到工地边上的荒地,说让孩子们看个新鲜;连窑洞学堂的小吴都拄着拐杖来搬砖,他的五个学生跟在后面递工具。
新校舍落成典礼上,王校长哭着念完感谢信。二丫代表学生们献红领巾,她踮起脚尖给陈志远系上时,小声说:\"陈叔叔,我以后要当建筑师,盖好多好多学校。\"
这句话成了\"百校计划\"的精神动力。第二年,远航集团专门设立\"教育建筑设计部\",由楚明月牵头,吸纳了包括小吴在内的十二名返乡大学生。他们设计的校舍既保留乡土特色,又融入现代理念:陕北的窑洞式教室,云南的吊脚楼图书馆,草原上的蒙古包活动室......
每所学校都有个特殊的\"校友墙\",记录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九十岁老人捐的寿材木,退伍兵义务安装的电路,村妇连夜缝制的窗帘......这些故事被周雅团队编成《百校记》,成了最动人的企业宣传册。
赵建国的阴影并未消散。第五所学校因\"材料不合格\"被叫停,第八所的承包商突然跑路,第十二所刚建好就被人砸了玻璃......但每所学校的落成,都在当地激起更多善的涟漪。最偏远的马背小学建成后,乡邮递员主动承担了义务送书工作;高原上的帐篷小学引来了支教的医学院学生;就连赵建国老家所在的村子,村民们也联名要求建校......
第五年春天,第100所学校在知青点旁边的山坡上落成。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专门接收周边县市的残疾儿童。秦雪亲自设计了无障碍设施,张建军研发了适合残疾孩子的课桌椅。落成典礼上,坐着轮椅的二丫——如今已是建筑系大学生——展示了她的毕业设计:一套适合山区的新型校舍方案。
最令人意外的是领导人亲笔题词\"托起明天的太阳\",被刻在校门口的巨石上。陈志远站在题词前,看着孩子们在新操场上奔跑,恍惚间觉得时光倒流——四十年前,他也是这样一个农村孩子,趴在破桌子上写字,铅笔短得捏不住。
\"陈叔叔!\"一个戴助听器的小女孩拉住他的衣角,\"谢谢您给我们学校。\"她递上一张画:红砖校舍,绿树环绕,太阳笑得像颗糖果。
陈志远蹲下身,视线与女孩平齐:\"你长大想做什么?\"
\"老师!\"女孩声音清脆,\"教更多小朋友认字!\"
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地上,斑驳如三十年前的知青岁月。陈志远突然明白,教育的种子一旦播下,终将在时光里长成森林。这100所学校,或许就是他写给未来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