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商业地产(1 / 2)

县纺织厂的铁门锈蚀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红色。陈志远站在拍卖会的最后一排,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标书边缘。台上,拍卖师正用浓重的口音宣读着拍卖规则:\"……起拍价十五万元,每次加价不低于五千……\"

\"十五万五千。\"前排的赵建国举起号码牌,回头冲陈志远露出挑衅的笑容。

陈志远没有立即应价。他翻开笔记本,再次确认自己的测算——这座占地三十亩的废弃厂区,按市价至少值四十万。但县政府为了盘活国有资产,特意压低了起拍价。

\"十六万。\"陈志远举起牌子。

竞价很快白热化。当价格攀升到二十五万时,会场只剩下他们两个竞买人。赵建国的额头渗出油光,举牌的手开始迟疑。陈志远知道他的底细——赵家虽然势力大,但流动资金有限。

\"二十八万!\"陈志远突然跳价,会场一片哗然。

拍卖槌重重落下。赵建国离席时撞翻了椅子,公文包甩在地上,露出里面\"纺织厂职工请愿书\"的一角。

签约仪式后,陈志远独自走进荒废的厂区。阳光透过破碎的玻璃窗,在积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巨大的纺织机像沉睡的钢铁巨兽,蛛网在梭子和纱锭间织出新的\"纱线\"。墙角堆着发黄的值班记录,最后一页停留在1982年6月17日:\"夜班,停机检修\"。

\"这地方有魂儿。\"楚明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抚摸着墙上的劳模光荣榜,照片里的年轻人正对着空荡的车间微笑。

陈志远踢到一个搪瓷缸子,上面印着\"大干四化\"的红字。\"我想保留这些。\"他突然说,\"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老厂区重获新生。\"

楚明月眼睛一亮:\"工业遗迹+商业综合体?国内还没有先例!\"

三天后,设计团队进驻现场。楚明月带来了她在美院的师弟师妹,一群年轻人围着老机床又量又画。张建军则带着退伍工兵检查厂房结构,不时用粉笔在梁柱上做记号。

\"主体结构还能用五十年。\"张建军敲着一根混凝土柱,\"比新建的还结实。\"

陈志远站在曾经的纺纱车间中央,闭上眼睛。恍惚间,机器的轰鸣、女工的笑语、广播里的生产捷报,全都鲜活起来。再睁眼时,他看见的不再是废墟,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餐厅、书店、手工作坊……

\"就叫'志远坊'吧。\"他对设计团队说,\"既是我的名字,也有'志存高远'的意思。\"

施工队进场的第二天,麻烦来了。清晨六点,陈志远被急促的电话铃惊醒。工地保安老李的声音带着颤抖:\"陈总,不好了!上百号人堵在大门口,举着横幅……\"

陈志远赶到时,场面已经剑拔弩张。三十多个下岗工人拉着\"还我工厂资本家滚出去\"的横幅,挡在挖掘机前。几个年轻人正往围墙上刷标语,红油漆像血一样往下淌。

\"大家冷静!\"陈志远爬上铲车喊话,\"这个项目会创造就业机会……\"

\"骗子!\"一个白发老师傅打断他,\"赵主任说了,你要搞高档商场,我们这些老工人连门都进不去!\"

陈志远认出了他——光荣榜上的劳模,照片里的年轻人如今已两鬓斑白。他跳下车,径直走到老人面前:\"老师傅,您在纺织厂干了多少年?\"

\"三十八年!\"老人挺起胸膛,\"从学徒干到车间主任。\"

\"那您一定认识这个。\"陈志远从包里掏出一把铜钥匙,\"最后一任厂长给我的,说是纺织机的保养钥匙。\"

老人的手颤抖起来。这把传承了几十年的钥匙,代表着老师傅们的尊严与骄傲。

\"我想请您当技术顾问。\"陈志远提高声音,让所有人都能听见,\"保留十台最好的机器,建个纺织博物馆。您来给年轻人讲讲,咱们县的纺织工业有多辉煌。\"

人群骚动起来。一个女工怯生生地问:\"真的不拆厂房?\"

\"不但不拆,还要加固修缮。\"陈志远展开效果图,\"这里是博物馆,这里是美食街,这边规划了三十个小商铺……优先租给下岗职工。\"

横幅慢慢放下了。劳模老师傅接过钥匙,老泪纵横:\"这钥匙……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