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收银系统(2 / 2)

\"用军校为高炮研发的简易计算机。\"陈志远早有准备,\"我看过《解放军报》的报道,你们把它简化到了巴掌大。\"

三天后,一个代号\"长城一号\"的联合攻关小组成立了。军校派出三名专家和五名学员,志远集团这边则是张建军带队,外加从摩托车厂抽调的八名技术骨干。最令人意外的是小赵——那个被骂哭的收银员,主动要求参与测试。

\"我懂珠算,也懂收银。\"她红着脸解释,\"知道哪里容易出错。\"

研发过程比想象的更艰难。第一个样机重达三十斤,结次账要按二十多个键;第二个样机轻便了,但打印的小票像鬼画符;第三个样机倒是能用了,可成本核算下来比进口的还贵。

关键时刻,一个退伍特种兵出身的学员想出了妙招。\"干嘛非用条形码?\"他指着设计图上最复杂的部分,\"咱们用数字编号不行吗?\"

于是方案大幅简化:每种商品贴上四位数的编号,收银员输入编号,机器自动调取价格。虽然效率低了点,但胜在简单可靠。

更大的危机出现在量产前夕。赵建国女婿控制的电子厂突然拒绝供应关键元器件——打印机的步进电机。

\"这是卡我们脖子啊!\"张建军气得摔了茶杯。

陈志远却盯着摩托车生产线的传送带出神。突然,他跳起来冲向车间:\"跟我来!\"

谁也想不到,摩托车生产线上的送料机构经过改造,竟然能勉强替代步进电机。张建军带着工人们熬了三个通宵,用锉刀和砂纸手工打磨出二十套零件。当第一台完全自主的\"长城一号\"吐出清晰的小票时,小赵捂着脸哭了。

1985年国庆节,\"长城一号\"在天天平价超市全面启用。开业前,陈志远亲自给每个收银员培训。小赵学得最快,还编了顺口溜教大家:\"一输编号二确认,三收钱来四找零......\"

顾客们的反应从怀疑到惊讶再到赞叹。有个退休会计专门站在收银台边核对,半小时后心悦诚服地对排队的人宣布:\"神了!一分不差!\"

媒体闻风而动。周雅的报道《\"土法上马\"的现代化奇迹》登上省报头版,配图是小赵微笑着操作\"长城一号\"的照片。更意外的是,解放军报也派记者来采访,标题更震撼:《军转民用的成功典范》。

订单雪片般飞来。省内三家百货公司当场签下协议,连上海都有人慕名来考察。陈志远却在这时做了个惊人决定——当众摔碎那台日本进口的poS样机。

\"从今天起,\"他站在全体员工面前宣布,\"志远电子正式成立,专攻商用设备。我们永远不做技术奴隶!\"

掌声中,没人注意到赵建国的侄子混在人群里,偷偷拍下了\"长城一号\"的内部构造。但即使他看到了也不会明白,真正的核心技术,不在那些齿轮和电路板里,而在人们心中种下的自主创新的种子。

夜深人静时,陈志远独自在车间抚摸着\"长城一号\"粗糙的外壳。它确实笨重、简陋,打印时噪音像拖拉机,但每一个零件都刻着\"中国制造\"四个字。这让他想起前世看过的一句话:所有伟大的事业,最初都像个笑话。

窗外,第一场冬雪悄然落下。而陈志远知道,中国商业科技的春天,正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