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文化保护(1 / 2)

老篾匠的竹刀在晨光里划出一道银弧,青黄的竹片应声裂成细丝。陈志远蹲在门槛外,看着老人枯枝般的手指翻飞,竹丝渐渐编成蝴蝶形状。屋檐下的簸箕里,堆着十几个这样的竹编——有蝈蝈笼、针线盒、小渔船,每件都精巧得能看见竹纤维的反光。

\"现在谁还要这个?\"老篾匠把竹蝴蝶扔进灶膛,火苗\"嗤\"地窜高,\"孙女说城里人都用塑料的。\"

灶台上煮着猪食,竹编生肖在火焰中蜷曲成灰。陈志远从余烬里抢出半只没烧透的竹蜻蜓,翅翼上的\"王记\"戳印还清晰可见。老人用火钳拨弄炭块:\"我爹那会儿,县太爷都来订礼盒。现在......\"他指了指墙角堆的速食面箱子,\"连装谷子都用这个。\"

回程的吉普车绕道乡文化站。褪色的\"非遗保护\"横幅下,几个干部正清点刚收来的民俗物品。苏晓梅拿起个布满虫眼的竹匾:\"这算三级文物?\"

\"按标准够不上。\"戴眼镜的专家头也不抬,\"要王福生亲手编的带款精品才行。\"

陈志远摸出口袋里焦黑的竹蜻蜓:\"王福生是谁?\"

\"就刚才那个老篾匠。\"专家突然来了精神,\"他爷爷是光绪年间的御用匠人!不过现在......\"摇摇头又去登记绣片了。

雨点砸在吉普车顶棚上,像无数细小的鼓点。陈志远望着窗外掠过的村庄,突然说:\"去县档案馆。\"

发霉的县志记载着惊人往事:王家竹编曾作为贡品进京,建国初期还出口换外汇。泛黄的《人民日报》上,赫然登着王福生父亲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会的照片。而如今档案馆的玻璃柜里,只孤零零摆着个标牌:\"传统竹编(已濒危)\"。

\"有办法。\"深夜的会议室,楚明月展开设计图,\"把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家居。\"她的铅笔在纸上快速游走,竹编灯罩、屏风、首饰架跃然纸上,每个设计都保留着\"王记\"特有的六角孔纹。

周雅却摇头:\"纯手工产量太低,老匠人又招不到徒弟。\"

\"那就线上线下结合。\"陈志远转动着焦黑的竹蜻蜓,\"传习所教手艺,电商卖产品。\"

找场地比预想的难。村委会闲置的粮仓堆满化肥,小学空教室飘着农药味,最后是秦雪腾出了医疗培训班的库房。老篾匠被接来时,还以为要给他看病,抱着个掉漆的饼干筒不撒手:\"就这点家当了......\"

筒里倒出二十多把竹刀,每把柄上都刻着年月。最旧的那把磨得只剩半指宽,是光绪三十年的。

首期学员来了七个——五个留守妇女,一个放寒假的中专生,还有个坐轮椅的退伍兵。老篾匠摸着竹刀不说话,直到陈志远搬来泡好的毛竹,突然抄起家什劈下。\"啪\"的一声,十五岁的辍学生惊得后退半步——那刀锋离他手指只有半寸。

\"怕就别学!\"老人吼得唾星四溅,\"我六岁练功,天天削到手见骨!\"

中专女生当场哭起来。退伍兵却摇着轮椅上前,双手捧起竹片:\"您削,我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