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头第一个站起来:\"我、我和老刘头、张寡妇一组!\"他指着身后的两人,\"我们三家的猪加起来二十多头......\"
现场安静了几秒。接着,又有几户站起来报名。到中午时,十组联保户确定,最大一笔贷款不过八百,最小的只有三百。
赵家的反击来得比预期还快。第二天一早,清水镇唯一的农资店门口贴出告示:\"凡借'联保贷'者,本店概不赊销\"。更恶毒的是,村里突然流传起谣言:远航贷款是骗局,还不上就要抓去劳改......
\"是赵老四散布的。\"老王会计晚上偷偷打电话,\"他说你们抢了他生意。\"
陈志远连夜召集会议。秦雪提议请周雅报道,苏晓梅主张开村民大会澄清,张建军甚至建议带退伍兵去\"会会\"赵老四......
\"不。\"陈志远摇头,\"我们按计划放款。\"
首批三十户贷款在谣言中如期发放。老杨头拿到五百元时,手抖得差点握不住钞票。他直奔农资店,现金买了五包饲料,故意在赵老四眼皮底下扛走。
一个月后,首批生猪出栏。老杨头三家的猪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还清贷款,还剩下一笔可观的利润。还款那天,他特意穿了件新中山装,把五百二十元现金(含利息)亲手交给信贷员,引来全村围观。
\"利息才二十?\"有人不敢相信,\"赵老四那儿借五百,一个月得还七十五!\"
还款率100%的数据比任何宣传都管用。第二批申请者挤破了信用社门槛,连邻村都有人来打听。赵老四的农资店被迫撤下拒售告示,甚至悄悄降低了赊销利息。
秋收时节,陈志远再次来到清水镇。村里的变化令人惊喜:老杨头翻新了猪圈,张寡妇家买了台二手拖拉机,老刘头的儿子用结余的钱开了个修理铺......
\"陈厂长!\"老杨头老远就喊,瘸腿跑起来一颠一颠的,\"看我家新下的猪崽!\"
猪圈旁,老杨头的女儿杨小梅正在喂猪。她的轮椅经过改装,能在猪圈窄道上灵活移动。见到陈志远,她骄傲地展示记账本:\"我帮村里五户记账,每家每月给我五块钱!\"
王主任带着地区信用社的人来考察时,被一个意外发现震惊了:获得贷款的农户自发形成了\"互助会\"——谁家急用钱,其他会员会临时凑钱周转,避免他们再借高利贷。
\"这才是金融的本意。\"王主任感慨道,\"不是吸血,是造血。\"
年底,央行调研组突然造访。戴着金丝眼镜的专家们走村入户,详细记录每笔贷款的用途和效果。临走时,组长握着陈志远的手说:\"你的联保贷,可能改写农村金融史。\"
这话并非夸张。三个月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报告》中专门有一章介绍\"江东模式\",建议在全国有条件地区推广\"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农户\"的三方合作机制。
赵老四的农资店在春节前关门大吉。有人说他去城里开了网吧,也有人说他欠了赌债跑路了。无论如何,清水镇的高利贷时代就此终结。
开春时,陈志远站在信用社楼顶,看着王主任指挥工人更换招牌。新招牌上\"农村商业银行\"六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右下角是一行小字:\"远航联保贷指定机构\"。
\"下一步打算怎么做?\"王主任问。
陈志远望向远方的田野。耕种的农民,奔跑的孩子,新建的猪圈......这些画面与记忆中知青点的贫困场景重叠在一起。
\"让更多'老杨头'不必贱卖生猪。\"他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