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中央厨房(1 / 2)

盛夏的阳光像融化的铜水般倾泻在军区大院的柏油路上。陈志远擦了擦后颈的汗水,军装衬衫已经湿透,紧贴在背上。走在前面的秦雪却步履轻快,白大褂在热风中微微飘动。

\"快点,食堂十一点半准时开饭。\"她回头催促道,胸前的\"特别通行证\"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陈志远小跑几步跟上。这次能参观军区后勤食堂,全靠秦雪父亲的关系。自从第十七家加盟店开业后,原料配送和品质控制就成了大问题。他急需找到一种既能保证标准化,又能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食堂大门敞开着,里面出奇的安静。陈志远想象中的军营食堂应该是人声鼎沸、碗筷叮当的景象,可眼前却是排列整齐的不锈钢餐桌,空无一人。

\"这边。\"秦雪推开一扇标有\"厨房重地\"的铁门。

热浪夹杂着食物香气扑面而来。陈志远眯起眼睛,适应着光线变化——眼前是一个足有篮球场大小的操作间,二十几个穿白制服的炊事员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却几乎听不到说话声。最震撼的是,整个厨房看不到一口传统的大铁锅,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蒸汽柜、自动炒锅和传送带。

\"这是......\"陈志远张大了嘴。

\"师部中央厨房。\"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穿着野战军服的大校走过来,肩章上的星徽闪着金光,\"负责全师三个团、一个直属营的伙食供应。\"

秦雪立正敬礼:\"爸,这就是我跟您提过的陈志远。\"

秦大校上下打量着陈志远:\"听小雪说,你想学集约化生产?\"

陈志远点点头,眼睛却离不开那条传送带——上面正运送着数百个标准化的餐盘,每个餐盘里的菜量、摆盘一模一样。

\"跟我来。\"秦大校领着他们穿过操作间。陈志远注意到每个工位上方都有块显示屏,显示着温度、时间和操作规范。一个年轻士兵正用电子秤称量盐,精确到克。

\"当兵打仗,吃饭也是战斗。\"秦大校停在分装区前,\"一个师几千号人,要在二十分钟内吃上热饭,靠的就是标准化。\"

陈志远的目光被一台巨大的机器吸引。那机器正将炖菜分装到餐盒里,每盒的肉块数量几乎相同。

\"瑞士进口的。\"秦大校拍了拍机器,\"误差不超过正负一克。\"

参观结束前,陈志远在意见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当他写下\"标准化程度远超麦当劳\"时,手有些发抖。他知道自己找到了解决加盟店质量参差不齐的钥匙。

回程的吉普车上,秦雪看着陈志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草图,忍不住问:\"你真打算这么干?那套瑞士设备要二十万外汇券。\"

\"不一定要进口。\"陈志远在纸上画着流程图,\"关键是理念——集中生产,分散加热。\"

当天晚上,远航快餐的会议室灯火通明。陈志远把核心团队召集起来,黑板上写着\"中央厨房计划\"六个大字。

\"我反对!\"老王第一个拍桌子站起来,军装上的勋章叮当作响,\"炒菜讲的是锅气,大老远运来的半成品能好吃?\"

\"医院手术室也是集中供应器械。\"秦雪推了推眼镜,\"难道每个手术室都自己消毒器械?\"

苏晓梅一直没说话,她面前摊着本《国营饭店操作规程》,手指在某页上反复摩挲。突然,她抬起头:\"关键是标准。如果我们能把每道菜的配料、工序都量化......\"

\"中餐哪有这么教的?\"老王气得胡子直翘,\"盐少许,糖适量,火候到了自然香——我师父就这么教的!\"

\"您看这个。\"张建军突然打开投影仪,墙上显示出他在军区食堂偷拍的照片——每个操作台前都贴着详细的工艺卡,甚至包括\"葱花长度0.5厘米\"这样的细节。

会议室安静下来。陈志远走到老王身边,轻声说:\"王班长,您当年在朝鲜战场,是不是也希望每个炊事班做出来的饭菜都一样可口?\"

老兵的瞳孔微微放大,仿佛看到了什么遥远的景象。他慢慢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摸着胸前的勋章:\"那会儿......有个小战士临死前就想吃口家乡味的红烧肉......\"

三天后,县城东郊的废弃粮仓开始改造。陈志远几乎押上了全部流动资金,还抵押了房产。施工队昼夜不停地干活,拆除旧设备,安装新管道。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巨大的冷藏库——足有半个篮球场大,能储存五吨食材。

与此同时,苏晓梅带着三个会计专业的姑娘,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将每道菜的配方精确量化。

\"香酥鸡腌制料配方。\"她念着,眼镜姑娘飞快地记录,\"每公斤鸡肉:食盐15克,白砂糖8克,五香粉3.5克......\"

\"等等。\"瘸腿李师傅突然打断,\"季节不同,盐量得调整。夏天出汗多,要多放半钱。\"

苏晓梅咬着笔杆:\"那就在标准后加备注,夏季增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