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国企合作(1 / 2)

小暑时节的阳光炙烤着省第一食品厂斑驳的苏式门楼,陈志远站在\"大干四化\"的褪色标语下,松了松的确良衬衫的领口。身后传来刺耳的刹车声,楚明月从那辆军绿色边三轮跳下来,设计师今天罕见地穿了条墨绿连衣裙,发间别的钢笔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他们提前半小时开会了。\"她压低声音递过文件夹,\"刚打听到是赵家牵的线。\"

文件里那份《联营可行性报告》墨迹未干,最后一页的签字栏已经按着红手印——这种效率在国营老厂堪称奇迹。陈志远扫了眼参会名单,在\"特邀顾问\"处看到个熟悉的名字:马卫国。正是碧涛矿泉水厂那个挂名法人,赵明辉的表哥。

会议室里的风扇徒劳地搅动着热浪。椭圆桌首端坐着个方脸男人,灰白鬓角修剪得一丝不苟,胸前的\"先进工作者\"徽章擦得锃亮。厂长周振邦的目光越过老花镜打量来客,手边搪瓷缸里的茶叶梗沉浮不定。

\"乡镇企业要兼并我们?\"老头子的笑声像砂纸摩擦,\"小伙子,我们厂光荣历史比你父亲年纪都大!\"

墙上的荣誉证书确实令人肃然起敬:1959年全国食品评比金奖,1963年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78年科学大会奖...但最新的一张停留在1980年,玻璃框里还粘着蛛网。

\"不是兼并。\"陈志远展开楚明月准备的方案,\"技术入股。\"他特意用了这个刚刚出现在政策文件里的新词。

方案书翻到第三页时,会议室突然断电。在众人的抱怨声中,周振邦划亮火柴点上蜡烛——这个老派举动暴露了真相:火柴盒印着\"县酱菜厂赠\",正是赵家的产业。

烛光摇曳中,方案上的数据依然震撼:联营后老厂产能可提升300%,职工工资翻番。但财务科长突然拍桌:\"设备折旧怎么算?我们这些进口机器...\"

\"德国克虏伯1937年产的。\"张建军不知何时溜进了设备科,此刻正举着个锈蚀的齿轮,\"主轴磨损0.3毫米,早该报废了。\"

工程师的话像捅了马蜂窝。老技术员们涨红着脸争辩,有人甚至掏出了发黄的操作手册。混乱中,陈志远注意到周振邦悄悄将方案塞进了公文包。

厂区参观更像场时空穿越。五十年代的标语下,工人们用民国时期的设备生产着八十年代的产品。包装车间里,几个女工正在手工贴标签,其中一位的动作格外娴熟——她右手的残疾小指,是十年前事故留下的。

\"厂里三十年以上工龄的占六成。\"工会主席语气复杂,\"最困难时也没裁过人。\"

这句话击中了陈志远。前世此时,他正因国企改制下岗,在赵明辉的仓库当临时工。眼前这些灰蓝工装上的补丁,突然与记忆重叠。

午餐在职工食堂进行。陈志远端着铝饭盒排队时,听见身后两个老工人小声嘀咕:\"听说乡镇企业都搞计件工资...那咱这些老骨头...\"

\"老师傅。\"陈志远突然转身,\"您觉得流水线哪个环节最该改进?\"

老工人惊得饭勺掉在地上。三十年来,第一次有领导问他的意见。

下午的辩论在蒸笼般的会议室继续。当周振邦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时,楚明月突然投影出两组照片:左边是红星集团的现代化车间,右边是老厂漏雨的仓库。强烈的视觉对比让在场所有人沉默。

\"我们可以保留全部职工。\"陈志远放出杀手锏,\"但必须竞争上岗。\"

这句话像颗炸弹。工会代表刚要反对,财务科长却突然插话:\"账上只够发三个月工资了...\"他掏出的报表显示,老厂靠银行贷款才没停发退休金。

谈判僵持到第七天,转机意外降临。省报突然刊登《老厂新路》的报道,配图竟是周振邦深夜研读红星方案的背影。照片上周厂长的老花镜反射着方案标题,恰好露出\"保障职工权益\"的关键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