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落在纸上的声音像记闷雷。陈志远盯着那张《集体副业产品代销许可证》,右下角红旗公社的鲜红大印还冒着油墨味。李国栋的钢笔尖在\"经营期限\"栏顿了顿,最终写下\"壹年\"。
\"每月十五号交账。\"李国栋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意味深长,\"供销社抽两成管理费。\"
陈志远双手接过许可证,纸张触感粗糙厚重。前世他第一次拿到营业执照是1992年,那张轻飘飘的纸花了三千块\"打点费\"。而现在,这张盖着公章的纸意味着合法身份——八十年代最稀缺的资源。
\"谢谢李主任。\"他恭敬地弯腰,趁机瞄了眼办公桌抽屉。里面躺着份《关于国库券转让问题的通知》,比前世提前了整整三年。
走出革委会大院,热浪扑面而来。苏晓梅和王小军蹲在树荫下啃西瓜,见他出来立刻围上来。许可证在阳光下泛着神圣的光泽,王小军想摸又不敢摸的样子活像见了圣旨。
\"真批下来了?\"苏晓梅用指甲掐了掐公章边缘,沾了一手红印泥,\"我爹说去年公社磨面厂申请了半年都没...\"
\"粮仓收拾好了吗?\"陈志远小心折好许可证,塞进内袋。这动作让他想起前世往西装内袋塞支票簿的感觉。
\"收拾好了!\"王小军吐着西瓜子,\"就是房顶还有几个洞...\"
三人踩着夕阳往回走,路过供销社时,陈志远特意买了包大前门。香烟在八十年代农村堪比通用货币,尤其是带过滤嘴的\"高级货\"。
废弃粮仓矗立在村尾小河旁,屋顶茅草稀疏得像秃子头上的毛发。但位置极好——前临大路,后靠水运码头。陈志远推开门,霉味混着稻谷余香扑面而来。阳光从瓦缝漏下来,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斑。
\"柜台放这。\"陈志远用脚丈量着地面,\"后面隔出个小仓库,门板拆下来当货架...\"
苏晓梅已经掏出铅笔在墙上画线,动作利落得像专业设计师。陈志远恍惚想起前世公司上市时,那个哈佛毕业的年轻女cFo也是这样,在会议室玻璃墙上写满计算公式。
\"缺张桌子。\"王小军挠头。
\"我家有块旧门板。\"苏晓梅说,\"就是有点霉。\"
\"再缺个算盘。\"陈志远数着必需品。
\"我姐有!\"王小军蹦起来,\"供销社淘汰的旧算盘,缺了两颗珠子...\"
暮色渐浓时,四人围着煤油灯开起了筹备会。王丽华不愧是供销社职工,带来的不止算盘,还有半本残破的《商业会计实务》。灯光下,陈志远分配着任务:王丽华负责对接供销社进货,王小军跑运输,苏晓梅管账,他自己统筹全局。
\"两成管理费太高了。\"王丽华皱眉,\"供销社自己经营才抽一成五。\"
陈志远早料到这点。他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两套账本:\"明账给供销社看,按实际销售额七成记账。\"手指移到另一栏,\"暗账记全流水。\"
屋内一片死寂。煤油灯\"啪\"地爆了个灯花,映得四人脸色阴晴不定。陈志远知道他们在怕什么——这年头做假账被抓,够判十年。
\"水至清则无鱼。\"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六个字,推给众人看。苏晓梅突然\"噗嗤\"笑了——这是周校长常挂嘴边的话。
\"我有个更好的办法。\"王丽华从兜里掏出叠票据,\"供销社的瑕疵品处理单。\"她抖开一张,\"印染厂次品布,三折处理但需要领导签字...\"
陈志远眼睛一亮。前世他靠处理国企积压物资起家,太熟悉这套路了。次品往往只有微不足道的瑕疵,但价格能差几倍。
\"李国栋的小舅子在县印染厂当科长。\"王丽华意味深长地补充。
计划连夜敲定:以代销点名义低价吃进瑕疵品,转手按正品七折卖出,利润比正规进货高两倍。陈志远在笔记本上计算着利润率,突然问:\"国库券的事打听了吗?\"
王丽华警惕地看了眼窗外:\"县里试点的,九五折收,但必须现金。\"她压低声音,\"听说省城能按面值兑...\"
陈志远心跳加速。这就是信息差!县城九五折收,省城全额兑,中间五个点的利润。如果有本金一千块,一趟就能赚五十...
\"明天我去办两件事。\"他吹灭煤油灯,月光立刻填满屋子,\"一是找苏支书借拖拉机,二是...\"他顿了顿,\"去信用社贷款。\"
蟋蟀声突然变得很响。王丽华倒吸一口气:\"贷款?拿什么抵押?\"
陈志远摸出那张许可证,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就用这个。\"
第二天清晨,陈志远就蹲在了信用社门槛上。营业员老张端着搪瓷缸出来泼茶叶渣,差点溅到他身上。
\"贷款?\"老张像听天方夜谭,\"你一没单位二没抵押...\"
陈志远不慌不忙展开许可证:\"集体企业,苏支书担保。\"他递上大前门,\"就贷五百,中秋前还清。\"
烟没送出去。老张盯着许可证看了半天,突然压低声音:\"李主任打过招呼了。\"他伸出三根手指,\"但要这个数利息。\"
月息三分!高利贷都没这么狠。但陈志远只是笑了笑:\"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