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丙午日,太子登基,到高庙拜谒;尊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还来了波全国大赦。
哀帝刚上台,那叫一个勤俭,各种缩减开支,政事都亲自处理,朝廷上下都盼着他能带出个太平盛世。
己卯日,汉成帝被安葬在延陵。
太皇太后允许傅太后、丁姬十天进一次未央宫。
皇上就问丞相和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该住哪儿?”丞相孔光早就听说傅太后这人强势又有手段,而且从皇上小时候就一手养大、教导成人,皇上能当上皇帝她也出了不少力。孔光担心傅太后参与朝政,不想让她和皇上走太近,就提议:“给定陶太后另建一座宫殿吧。”大司空何武却说:“住北宫就行。”皇上听了何武的。北宫有紫房复道直通未央宫,傅太后果然天天通过复道往皇上那儿跑,还吵着要给自己加封尊号,提拔自己的亲戚,搞得皇上都没法按自己的想法办事。高昌侯董宏一看风向,赶紧上书说:“秦庄襄王的生母是夏氏,但被华阳夫人收为养子,庄襄王即位后,两人都称太后。咱也该封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这事儿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大司马王莽和左将军师丹马上弹劾董宏:“他明知道皇太后是最尊贵的,天下只能有一个正统,却拿灭亡的秦朝作例子,误导朝廷,这话说得太不应该,是大逆不道!”新皇上刚登基,比较谦虚,就听了王莽和师丹的话,把董宏贬为平民。傅太后知道后火冒三丈,逼着皇上必须给她加封。皇上没办法,只好请太皇太后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五月丙戌日,立傅氏为皇后,她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儿。
皇上又下诏书:“按照《春秋》的说法,母亲因儿子显贵。那就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给她们各自设置詹事,食邑待遇和长信宫、中宫一样。”还追尊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封舅舅丁明为阳安侯,舅舅的儿子丁满为平周侯,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皇太后的弟弟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下令让大司马王莽辞职回家,给新皇上的外戚腾地方,王莽就上书请求退休。皇上派尚书令传旨让王莽回来上班,又让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人去劝太皇太后:“皇上听说太后的诏令,伤心坏了!大司马要是不复出,皇上都不敢处理政事了!”太皇太后这才又让王莽继续履职。
汉成帝那会儿,流行音乐(郑声)特别火,宫里的知名歌手丙强、景武这些人,又有钱又有名,连皇亲国戚都跟皇上抢着听他们唱歌。新皇上当定陶王的时候就讨厌这些,而且本身也不喜欢音乐。六月,皇上就下诏:“孔子说过‘摒弃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太淫靡’。把乐府的官员裁撤了!那些用于祭祀和古代军事的音乐,符合经典要求,不属于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单独列出来归其他部门管。”这一改革,裁掉了一大半人。但老百姓听流行音乐听习惯了,又没有高雅音乐来替代,那些土豪和官员们还是该咋听咋听。
评论
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奈,堪称西汉政权交接的“大型翻车现场”。汉成帝的死十分蹊跷,身体好好的突然暴毙,民间舆论瞬间把矛头指向赵昭仪,一场皇家秘事成了街头谈资,也为后宫争斗的残酷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翟方进的自杀更是荒诞,成了“替天受过”的牺牲品,皇上这种甩锅行为,既暴露了对天命的迷信,也展现出皇权统治下大臣生命的脆弱。
新帝汉哀帝登基,本以为是新气象,结果刚上台就陷入外戚纷争的泥潭。傅太后强势插手,为了尊号和家族利益疯狂“搞事情”,把朝堂搅得鸡犬不宁。皇上想平衡各方势力,却被现实狠狠打脸,连任命官员、推行改革都得看外戚脸色。乐府改革看似雷厉风行,想扭转社会风气,却因缺乏配套措施,成了“表面工程”,反映出政策落实的艰难和社会积习的顽固。
这一系列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预示着西汉政权正在加速走向衰落。外戚势力坐大、皇权被削弱、社会改革难推进,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为后来王莽篡位埋下了重重伏笔,曾经辉煌的西汉王朝,在权力的明争暗斗和制度的积弊中,逐渐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