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1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426 字 10小时前

昌陵的修建规模奢侈宏大,修了很久都没修成。刘向上疏说:“我听说帝王必须通晓三统的道理,明白上天授予天命的对象很广泛,并非只给一姓。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孝文皇帝曾经称赞石椁坚固,张释之说:‘如果里面有让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把南山封起来都还有缝隙。’人死后没有尽头,而国家有兴盛有衰败,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从长远考虑。孝文皇帝醒悟过来,于是实行薄葬。棺椁的制作,从黄帝开始。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坟墓都很小,葬具也很简单;他们的贤臣孝子也秉承他们的遗命和心意实行薄葬。这确实是让君主和父亲安稳,尽忠尽孝到极致的做法。孔子把母亲葬在防,坟高四尺。延陵季子埋葬他的儿子,堆土为坟,掩住墓穴,坟高可以让人隐藏。所以孔子是孝子,延陵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是悌弟,他们埋葬君主、亲人、骨肉都很简朴。这不是随便节俭,实在是这样做很合适。秦始皇葬在骊山的山坡下,下面铸塞了三层泉水,上面堆起高山一样的坟墓,用水银做成江河大海,用黄金做成野鸭大雁,珍宝的储藏,机关的变化,棺椁的华丽,宫馆的盛大,多得无法说尽。天下人苦于他的劳役就起来反抗,骊山的工程还没完成,周章率领的百万大军就打到山下了。项籍焚烧了他的宫室、营宇,牧童拿着火把找丢失的羊,不小心烧了他的棺椁。从古到今,葬礼没有比秦始皇更盛大的了。可几年之间,在外遭受项籍的破坏,在内遭受牧童的灾祸,难道不悲哀吗!所以品德越高尚的人葬礼越简单,智慧越高深的人葬礼越微薄。没有品德、缺少智慧的人,葬礼越隆重。坟墓越高大,宫庙越华丽,被发掘得就越快。由此看来,明智和昏庸的效果,葬礼的吉凶,清清楚楚可以看到。陛下即位后,亲自倡导节俭,刚开始营建初陵,规模较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陛下贤明的;等到迁移去建昌陵,把低地增高,堆积泥土成山,挖掘百姓的坟墓,数以万计,营建城邑住宅,工期紧迫,花费巨大,死者在地下怨恨,生者在地上忧愁,我很怜悯他们!如果认为死者有知觉,挖掘别人的坟墓,危害就太多了;如果死者没有知觉,又何必建那么大的坟墓!和贤能智慧的人商量,他们不会赞同;给百姓看,百姓会觉得痛苦。如果只是为了取悦那些愚蠢、奢侈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希望陛下向上看看圣明君主的制度作为准则,向下看看秦朝灭亡的灾祸作为警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建议,来让百姓休养生息!”汉成帝被他的话感动。

当初,解万年夸口说昌陵三年就能建成,结果一直没建成,大臣们大多说这样做不合适。汉成帝让有关部门商议,大家都说:“昌陵把低地垫高,估计墓室的便房还在平地上;在运来的客土中,不能保证地下的灵魂安稳,而且浅而不坚固。参与工程的士卒、工匠数以万计,甚至点着油脂火把在夜里劳作,从东山取土,土的价钱和粮食一样贵,修建了好几年,天下人都为此劳累。原来的陵墓顺应自然地势,依据天然的土壤,地势高而且开阔,靠近祖先的坟墓,之前又已经有十年的基础,应该恢复原来的陵墓,不要迁移百姓,这样比较好!”秋天七月,汉成帝下诏说:“我坚守德行不坚定,没有充分听取下面人的意见,错误地听信将作大匠解万年说‘昌陵三年可以建成’,结果修建了五年,中陵、司马殿门里面还没动工。天下财物虚耗,百姓疲惫不堪,运来的客土疏松不好,最终建不成。我想到这些难处,心里很难过。‘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停止修建昌陵,恢复原来的陵墓,不要迁移官吏和百姓,让天下人不要有动摇之心。”

当初,酂侯萧何的子孙继承侯爵的,有的没有儿子,有的犯了罪,一共有五次断绝了祭祀。高后、文帝、景帝、武帝、宣帝追念萧何的功劳,就用他的旁支子孙继续封侯。这一年,萧何的七世孙酂侯萧获因指使奴仆杀人,被免去死罪,判为城旦刑。在这之前,汉成帝下诏让有关部门寻访汉初功臣的后代,很久都没有查访记录。杜业劝汉成帝说:“唐、虞、三代都分封诸侯,成就了太平盛世的美好,所以燕国、齐国的祭祀和周朝一起延续,子孙继承,弟弟接替哥哥,历经多年都没有断绝。难道他们没有刑罚?是因为祖先竭尽全力,所以旁支子孙才能依赖。看汉朝的功臣,也都被赐予符节和世袭爵位,接受了山河永固的誓言;可一百多年间,继承封爵的人都没了,他们的尸骨在坟墓里孤独,后代流落街头,活着的时候成为可怜的奴隶,死了成为弃尸。用过去的情况来看现在,很是悲伤。圣明的朝廷怜悯他们,下诏寻访他们的后代,天下人都很高兴,没有不归心的。可过了几年都没有查访,恐怕议事的人不考虑天下,只是说空话,那么深厚的德政就会被掩盖,吝啬和简慢就会彰显,这不是用来显示教化、劝勉后人的做法。虽然很难让所有功臣后代都继承爵位,但应该优先考虑功劳大的。”汉成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癸卯日,封萧何的六世孙南幌爻は粝参酂侯。

立城阳哀王的弟弟刘俚为王。

八月丁丑日,太皇太后王氏去世。

九月,在东莱出现黑龙。

丁巳日是月末,发生日食。

这一年,任命南阳太守陈咸为少府,侍中淳于长为水衡都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