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556 字 17小时前

霍云的舅舅李竟和张赦关系很好,张赦看霍云家急得不行,就对李竟说:“现在是丞相和平恩侯掌权,可以让太夫人去跟太后说,先把这两个人杀了。至于换掉皇上,这事儿太后说了算。”长安有个叫张章的人把这事告发了,宣帝把这事儿交给廷尉和执金吾,让他们去抓捕张赦等人。后来宣帝又下诏,不让抓了。霍山等人更害怕了,互相说:“这是皇上尊重太后,所以不追究到底。但坏苗头已经出现了,时间长了还是会被发现,一旦被发现,那就是灭族的大罪,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让女儿们各自回去告诉自己的丈夫,大家都说:“到哪儿能躲开这事儿啊!”

正好李竟因为和诸侯王有往来而获罪,供词里提到了霍氏。宣帝下诏说:“霍云、霍山不适合在宫中担任警卫,免职回家。”山阳太守张敞上了一道密封的奏章说:“我听说春秋时期鲁国的公子季友对鲁国有功,晋国的赵衰对晋国有功,齐国的田完对齐国有功,他们的功劳都得到酬报,福泽延续到子孙。但最后田氏篡夺了齐国政权,赵氏瓜分了晋国,季氏专擅鲁国朝政。所以孔子写《春秋》,探寻国家兴衰的轨迹,对世代为卿的现象批评得最厉害。之前大将军霍光决定重大决策,安定了宗庙,平定了天下,功劳也不小。周公辅政也就七年,而大将军辅政长达二十年,天下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在他权势最盛的时候,那影响力简直能感动天地,连阴阳都受影响。朝廷大臣当时就应该明确说:‘陛下褒奖宠信已故大将军,用来报答他的功德,这已经足够了。近来辅政大臣专权,外戚势力太强大,君臣的名分都不明确了,请罢免霍氏三位侯爷的官职,让他们回家;至于卫将军张安世,也应该赐给他坐几和手杖,让他退休回家,皇上再时常慰问召见,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做天子的老师。’要是皇上明诏表示出于恩情不同意,大臣们再依据大义坚决谏争,然后皇上再答应,这样大义人一定会觉得陛下不忘大臣的功德,而朝臣也懂得礼仪,霍氏家族也能世世代代没有忧患。现在朝廷听不到正直的声音,却让陛下亲自下诏处理这些事,这可不是好办法。如今霍氏两位侯爷已经被免职,大家的心思都差不多,以我的想法来推测,大司马霍禹和他的亲属心里肯定很害怕。皇帝身边的大臣自己感到危险,这可不是长久之计。我张敞愿意在朝堂上公开提出这个建议,但我现在在偏远的郡任职,没机会啊。希望陛下能明察。”宣帝觉得他的计策挺好,但没有召见他。

霍禹、霍山等人家里多次出现怪异的现象,全家都很忧愁。霍山说:“丞相擅自减少宗庙祭祀用的羊羔、兔子、青蛙,可以用这个罪名治他。”他们谋划着让太后为博平君摆酒席,把丞相、平恩侯等人都召来,让范明友、邓广汉假传太后的命令,把他们拉出去砍头,然后废掉宣帝,立霍禹为帝。计划都商量好了,还没等实施呢,霍云被任命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被任命为代郡太守。结果这事儿被发现了。秋天七月,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等人被抓。霍禹被腰斩,霍显和她的女儿、兄弟都被公开处死,和霍氏有牵连而被诛杀灭族的有几十家。太仆杜延年因为是霍氏的旧人,也被免去官职。八月己酉日,皇后霍氏被废,安置在昭台宫。乙丑日,宣帝下诏,封告发霍氏谋反的张章、期门董忠、左曹杨恽、侍中金安上、史高为列侯。杨恽是丞相杨敞的儿子;金安上是车骑将军金日磾弟弟的儿子;史高是史良娣哥哥的儿子。

评论

这段历史展现了西汉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诸多事件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着王朝的发展。

在边疆方面,车师地区的局势变化反映出西汉与匈奴之间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车师在两大势力间摇摆不定,其归属直接影响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汉在西域的影响力。郑吉等人对车师的经营,不仅彰显了西汉维护边疆稳定、拓展势力范围的决心,也为日后西汉在西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朝堂之上,霍氏家族的兴衰则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事件。霍氏长期把控朝政,权势滔天,随着宣帝亲政,其权力逐渐被削弱。霍氏不甘心失去权力,进而谋划叛乱,最终落得灭族的下场。这一过程揭示了专制王朝中皇权与外戚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霍氏的骄横与擅权,严重威胁到皇权统治,宣帝的果断处置,有力地维护了中央集权。

张敞的上书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朝廷中部分有识之士对局势的清醒认识,他提出的建议旨在平衡各方势力,维护朝廷稳定,但未被宣帝立即采纳。这也显示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决策的制定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西汉在边疆与朝堂都经历着重大变革,这些事件共同推动着西汉政治格局的演变,对西汉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权力斗争提供了生动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