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汉纪八 孝景皇帝皇帝下(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2089 字 15小时前

吴王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吴国大臣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咱们把军队都集中起来往西进攻,没有别的出奇的路线,很难立下大功。我希望能带领五万人,沿着长江、淮河逆流而上,占领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和大王会合,这也算是一条奇计啊。”吴王太子劝谏说:“父王是以造反为名起兵,这军队可不能随便交给别人,万一别人也背叛您,怎么办呢?而且单独带领一支军队行动,会有很多麻烦,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吴王就没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吴国的年轻将领桓将军劝吴王说:“我们吴国步兵多,步兵在险要地形作战有利;汉朝车骑多,车骑在平地作战有利。希望大王经过的城池不要去攻打,直接往西,迅速占领洛阳的武器库,取用敖仓的粮食,凭借山河的险要地势来号令诸侯,就算不进入函谷关,天下也基本平定了。要是大王慢慢走,停下来攻打沿途的城邑,等汉军的车骑一到,冲进梁国、楚国的郊野,那可就坏事了。”吴王征求各位老将的意见,老将们说:“这年轻人,冲锋陷阵还行,哪懂得什么大谋略!”于是吴王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策。

评论

这段历史详细展现了七国之乱期间的紧张局势与各方博弈,其蕴含的诸多因素对西汉王朝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叛乱一方来看,吴王的动员与决策充分显示出其野心勃勃,但在战略规划上却存在诸多失误。他拒绝田禄伯的分兵奇计以及桓将军直取洛阳的建议,反映出其在军事决策上过于保守,未能充分发挥叛军优势,错失可能的胜机。这也表明在重大决策中,若不能兼听则明,仅凭主观判断,极有可能陷入困境。

而西汉朝廷这边,朝堂上围绕着平叛策略和晁错的去留展开了激烈博弈。景帝与晁错商讨军事时,晁错提出的一些建议,如让景帝亲征、割地予吴等,显得不够成熟,反映出他虽有削藩的决心,却在应对叛乱的实际策略上有所欠缺。袁盎则以诛杀晁错来平息叛乱的提议,虽看似解决燃眉之急,实则短视。这一决策不仅牺牲了晁错,更寒了忠臣之心,充分暴露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周亚夫的军事策略无疑是平叛的关键因素。他准确判断楚军特点,采用以梁国为诱饵、断绝叛军粮道的战术,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执行过程中,他坚决不救梁国,顶住各方压力,体现出其坚定的战略定力。赵涉的建议则为周亚夫的军事行动增添了一份智谋,通过改变行军路线成功避开伏兵,占据有利地形,为平叛奠定基础。

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总爆发,这场战乱深刻影响了西汉的政治格局。它让西汉朝廷认识到地方诸侯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巨大威胁,促使朝廷后续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重塑政治秩序。同时,这段历史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与军事经验教训,在决策、用人、战略规划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