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将领钟离眜,向来和楚王韩信关系很好。项羽死后,钟离眜逃亡投奔韩信。汉王怨恨钟离眜,听说他在楚国,就下诏让楚王韩信逮捕钟离眜。韩信刚到自己的封国,巡视下属县邑时,都带着军队进出。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庚子年,冬天十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皇帝就此事询问各位将领,将领们都说:“赶紧发兵,把这小子活埋了!”皇帝沉默不语。又问陈平。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韩信知道这事吗?”皇帝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您的精锐部队和楚国比,谁更强?”皇帝说:“超不过楚国。”陈平说:“陛下的各位将领,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帝说:“没人比得上他。”陈平说:“现在咱们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又比不上韩信,如果发兵攻打他,这是逼着他打仗呀,我私下为陛下您感到危险!”皇帝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候天子有巡视天下、会合诸侯的惯例。陛下您只管出去,假装巡游云梦泽,在陈县会合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说天子以友好的名义出游,按形势他肯定觉得没什么事,就会到郊外迎接拜见您;他来拜见的时候,陛下您趁机把他抓住,这不过是一个大力士就能做到的事罢了。”皇帝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派使者通告诸侯到陈县会合,说“我要南游云梦泽”。皇帝随后就出发了。
楚王韩信听说后,心里既怀疑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劝韩信说:“把钟离眜杀了去拜见皇上,皇上肯定高兴,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韩信听从了这个建议。十二月,皇帝在陈县会合诸侯,韩信拿着钟离眜的首级去拜见皇上;皇上命令武士把韩信绑起来,放在后面的车上。韩信说:“果然像人们说的:‘狡猾的兔子死了,猎狗就会被煮来吃;飞鸟打完了,好弓就会被收藏起来;敌国被攻破了,谋臣就会被杀死。’天下已经平定,我本来就该被煮了!”皇上说:“有人告发你谋反。”于是给韩信戴上刑具押回去,同时大赦天下。
评论
这段历史围绕汉朝建立初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展开,生动呈现了刘邦在巩固政权过程中的举措与权衡,以及众多人物的命运起伏,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与历史教训。
刘邦对季布和丁公的不同处置,展现出他在政治统治上的深谋远虑。季布曾为项羽效力,多次使刘邦陷入困境,但刘邦听从建议,从大局出发,赦免季布并任用他,彰显出豁达胸怀与招揽人才的决心,有利于稳定人心,吸引更多人才为新政权效力。而丁公虽曾放过刘邦,但刘邦认为他身为项羽臣子却不忠诚,这种行为若不加以严惩,会使臣子怀有二心,危及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将其斩首。正如司马光所论,刘邦此举明确了为臣之道,通过处置一人警示众人,确保了政权的稳固,对汉朝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娄敬与张良关于定都的建议,体现出对国家战略布局的深刻思考。娄敬从历史、地理、形势等多方面分析,指出洛阳虽有周室兴盛的历史,但如今形势已变,汉朝建立历经战乱,不宜与周成王时相比。而关中地区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进可攻退可守,定都关中有利于掌控天下。张良进一步强调关中的地理优势,认为其是天府之国,从军事、经济等角度都更适合作为都城。刘邦果断采纳建议,西都长安,这一决策为汉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显示出刘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做出正确战略抉择的能力。
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从赤松子游”,托于神仙,遗弃人间功名。他深知“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目睹韩信被诛、萧何系狱,明白功高震主的危险,以这种方式明哲保身。司马光对张良此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极具智慧,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懂得适时退隐,远离权力纷争,得以善终。
汉朝初期,异姓诸侯王臧荼、利几的反叛,以及楚王韩信被疑谋反,反映出政权初建时内部潜藏的不稳定因素。臧荼、利几的反叛或许源于对新政权的不安与自身野心,而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刘邦在处理此事时十分谨慎。诸将主张发兵攻打,刘邦未贸然行事,而是询问陈平。陈平分析局势,认为直接进攻风险太大,建议刘邦以伪游云梦之计诱捕韩信。韩信为表忠心,斩杀钟离眜,但仍未能避免被刘邦擒获。这一系列事件揭示出刘邦对异姓诸侯王权力的忌惮,以及他在巩固政权过程中对潜在威胁的果断处理,也从侧面反映出汉初政治局势的错综复杂。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刘邦作为开国君主在巩固政权方面的努力与策略,他在用人、决策、处理内部矛盾等方面的举措,深刻影响着汉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同时,众多人物的命运也提醒着人们,在权力的舞台上,如何抉择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