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2177 字 15小时前

八月,北方的貉族和燕国派人送来勇猛的骑兵帮助汉军。

汉王下令:士兵如果不幸战死,官吏要为他们准备好衣服、被子和棺材收殓尸体,转送到他们家中。此举让四方百姓都真心归附。

这一年,汉王任命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项羽知道自己的帮手越来越少,粮食也快吃完了,再加上韩信又进兵攻打楚国,心里很担忧。汉王派侯公去劝说项羽放回太公。项羽就和汉王约定,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九月,楚军放回太公和吕后,然后撤兵向东而去。汉王也想向西返回,张良和陈平劝说道:“现在汉已经占据天下大半,诸侯也都归附;楚军疲惫不堪,粮食耗尽,这是上天要灭亡楚国的时候。现在放走他们不攻打,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评论

这段历史描绘了楚汉相争走向尾声阶段,各方势力在军事、外交、决策等层面的复杂博弈,诸多关键节点深刻影响着楚汉最终的胜负格局。

在军事方面,韩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潍水之战中,他巧妙运用水攻之计,佯装败退诱龙且追击,然后决开上游沙袋,水淹龙且大军,一举击杀龙且,平定齐地。此役不仅展现了韩信高超的指挥艺术,也极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军事力量,改变了楚汉之间的军事平衡,使刘邦在战略上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

韩信在齐地站稳脚跟后,向刘邦请求封假王以镇齐。刘邦起初愤怒,但经张良、陈平提醒后,立刻领悟其中利害,顺势封韩信为齐王,既安抚了韩信,又征调其兵力攻打楚国,展现出刘邦的应变能力与政治智慧。然而,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刘邦集团内部潜在的权力矛盾,为日后韩信的命运埋下伏笔。

外交上,项羽在龙且战败后,深感恐惧,派武涉劝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武涉从楚汉局势、刘邦为人等方面分析,指出韩信助汉最终可能被刘邦所擒,希望韩信能与楚联合。但韩信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拒绝了武涉。随后,蒯彻又以相术为由,从天下形势、个人安危等角度,力劝韩信保持中立,三分天下。蒯彻言辞恳切,分析透彻,指出韩信无论归楚归汉都难以自保,只有独立才能掌握命运。但韩信因重情义且自恃功高,犹豫不决,最终拒绝蒯彻。韩信的选择对楚汉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若他听从建议,天下格局将截然不同。他的优柔寡断,既体现出其重义的一面,也为自己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隐患。

刘邦在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举措巩固自身势力。他不仅妥善处理韩信请封事件,还对军士的后事安排做出规定,“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这一做法赢得了军心,使四方归心,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项羽在这一阶段则逐渐陷入困境。龙且的战败使其军事力量受损,又面临粮草匮乏、孤立无援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与刘邦签订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随后归还太公和吕后并东归。然而,刘邦听从张良、陈平建议,决定趁机追击项羽,不给其喘息机会。这一决策表明刘邦的战略目标明确,志在统一天下,不会因一时的和约而放弃最终的胜利。

总体而言,楚汉相争至此,刘邦凭借出色的用人策略、果断的决策以及对局势的精准把握,逐步扩大优势;项羽则因军事失利、外交失策,陷入被动。韩信作为楚汉之间的关键变量,其决策对局势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历史的天平已明显向刘邦倾斜,楚汉争霸即将迎来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