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上(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972 字 17小时前

赵王和张耳、陈馀向北到燕国边界去攻城略地,赵王有一次独自外出,被燕军抓住了,燕军把他囚禁起来,要求赵国割地。赵国派使者去请求释放赵王,燕军就把使者杀了。有个干杂活的小兵跑到燕军营地,见到燕军将领说:“您知道张耳、陈馀想要什么吗?”燕将说:“他们就是想救回他们的赵王。”这个小兵笑着说:“您不了解这两人的心思。武臣、张耳、陈馀,靠着马鞭就拿下了赵国几十座城,他们难道不想面南称王,难道只想一辈子做将相吗?只是局势刚刚稳定,不敢马上三分赵国各自称王,所以就按年龄大小先立武臣为王,来稳住赵国人的心。现在赵国已经安定下来,这两人也想瓜分赵国各自称王,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如今您囚禁了赵王,这两人名义上是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国杀了赵王,这样他们就可以瓜分赵国,各自称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都能轻易对付燕国,更何况两个贤王相互扶持,以杀害赵王的罪名来讨伐燕国,灭掉燕国可就太容易了!”燕军将领听了,就放了赵王,这个小兵驾车把赵王送了回去。

周市从狄县回来,到了魏地,想拥立原来魏国的公子宁陵君魏咎为王。魏咎当时在陈县,没能回到魏地。魏地已经平定,诸侯们都想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才能看出谁是忠臣。如今天下共同背叛秦朝,按道义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行。”诸侯们坚持要立周市为魏王,周市始终推辞不接受,而是到陈县去迎接魏咎,往返了五次,陈王才答应放魏咎回去,拥立魏咎为魏王,周市做了魏国的丞相

这一年,秦二世把卫君角贬为平民,卫国断绝了祭祀。

评论

这段历史片段生动展现了秦末风云变幻之际各方势力的崛起与博弈,其中蕴含的诸多因素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

从陈胜的视角看,其起义初期凭借着天下对秦政的怨愤,迅速聚集力量,看似形势大好。然而,陈胜在派遣周章后,因见秦政之乱便轻视秦朝,不听孔鲋的谏言,未做好充分防备,这种盲目自信为其失败埋下伏笔。同时,他对为自己攻城略地的将领猜忌过重,致使张耳、陈馀等人心生异志,这一系列决策失误严重削弱了自身实力,暴露出其作为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与容人之量。

秦二世这边,面对周章大军压境惊慌失措,全然没有一代君主应有的沉稳与谋略。而章邯提出赦免骊山徒以击楚军的建议,虽解了一时之急,却也只是秦朝在大厦将倾时的无奈挣扎,难以从根本上挽救秦朝的命运,反映出秦朝统治集团在应对危机时已捉襟见肘。

再看各路豪杰,刘邦出身平凡却胸怀大志,能果断释放刑徒,赢得人心,又在沛县众人的支持下起兵,展现出非凡的领导魅力与决断力。项羽年少时便有不凡志向,虽学书学剑皆不成,但在项梁的谋划下,果断斩杀会稽守殷通,揭竿而起,其勇猛果敢可见一斑,然而他对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为日后的失败埋下隐患。田儋、韩广等人也趁势而起,分别在齐地、燕地自立为王,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混乱局势,扩充自身势力。

此外,文中人物的对话与决策也反映出复杂的人性与政治智慧。比如张耳、陈馀劝赵王不要西兵,而是向北、向南扩张地盘,以图在秦楚相争中坐收渔利,这一策略展现出他们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周市坚持立魏咎为魏王,拒绝自己称王,体现出其忠诚与坚守道义的一面。

这段历史描绘了秦末那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各方势力在权力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的成败得失不仅取决于自身能力,更与战略决策、用人之道紧密相连,为后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且富含启示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