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秦纪二 秦始皇帝下(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2123 字 15小时前

秦始皇接着登上之罘山,刻石留念;随后,前往琅邪,取道上党返回咸阳。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乙酉年,让百姓自行申报所占有的田地。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丙戌年,秦始皇来到碣石,派燕国人卢生寻找羡门子高,在碣石门刻石。下令毁坏各国的城墙,挖通堤防。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从上郡返回咸阳。卢生从海上回来,趁机上奏《录图书》说:“灭亡秦朝的是‘胡’。”秦始皇于是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丁亥年,征发那些曾经逃亡的人、上门女婿、商人当兵,夺取南越的陆梁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又把五十万被贬谪的人迁到五岭戍守,和越人杂居。

蒙恬驱逐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设置了四十四县。修筑长城,依据地形,利用险要的地势设置关塞。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一万多里。接着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蜿蜒向北。蒙恬的军队在外征战十多年。他长期驻守上郡指挥,威名震慑匈奴。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戊子年,把断案不公正以及审判案件故意失误的狱吏,发配去修筑长城或者到南越地区。

丞相李斯上书说:“从前诸侯纷争,都大力招揽游学之士。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努力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士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如今这些儒生不学习现在的法令却学习古代的,以此来非议当今的朝政,蛊惑百姓,一起非议国家的法令教化;人们听到法令颁布,就各自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议论,在家里心里就不满,出门就在街巷议论,以批评君主来博取名声,以标新立异来显示高明,带领民众制造诽谤言论。如果不禁止这种行为,那么在上君主的权威就会下降,在下就会形成朋党。还是禁止为好!我请求下令,史官所藏的史书,凡不是秦国的都烧掉;除了博士官所掌管的,天下有收藏《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书籍的,都要送到郡守、郡尉那里一起烧掉。有敢私下谈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刑示众;用古代的事来非议当今的,灭族;官吏发现这种情况却不举报,和犯罪的人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还不烧掉书籍的,脸上刺字,罚去做筑城苦役四年。不烧掉的,是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籍。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批复说:“可以。”

评论

这段历史全面展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举措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勾勒出了一个庞大帝国在初创及巩固时期的复杂图景。

在统一六国进程上,秦国凭借强大军事力量逐一兼并各国。齐国在长期偏安后,因齐王听信奸人,不修战备,最终被王贲轻易攻克,齐王投降后饿死,齐国覆灭。至此,六国皆为秦土,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司马光对此评论,强调六国若能秉持信义合纵抗秦,本可抵御秦国,指出六国相互拆台、不能团结是致亡主因。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他创立皇帝制度,自认为德超三皇、功盖五帝,将君主名号改为“皇帝”,并对相关命令、自称等进行规定,还废除谥法,期望秦朝能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承。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针对是否分封诸子为王的争论,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避免了周朝分封制下诸侯相互攻伐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举措对后世封建王朝地方治理影响深远。同时,通过收缴天下兵器、统一度量衡、迁徙天下豪杰等手段,从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强化对全国的控制。

文化方面,秦始皇对传统礼仪和思想进行了干预。在封禅泰山一事上,因儒生们的建议各异且难以施行,秦始皇摒弃儒生,自行制定封禅礼仪。此外,为统一思想,加强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实行焚书令,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诗》《书》、百家语等皆焚毁,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这一措施虽在短期内加强了思想控制,但严重破坏了文化传承,引发诸多争议。

军事上,秦始皇积极开疆拓土与巩固边防。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稳定。又发兵攻取南越陆梁地,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并迁徙五十万民众戍边,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南方开发。

秦始皇的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创立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为后世历代王朝奠定了基本政治框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但另一方面,其统治手段也显现出诸多弊端,如焚书令钳制思想、破坏文化,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与军事行动加重了百姓负担,为秦朝的短命而亡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