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戊子年,赵国和魏国攻打韩国的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王却不答应。韩国的相国就对陈筮说:“事情紧急啊,希望您就算生病,也能跑一趟秦国!”陈筮到了秦国,见到穰侯。穰侯问:“事情很紧急吧?所以才派您来。”陈筮说:“不怎么紧急。”穰侯生气地问:“为什么这么说?”陈筮说:“韩国要是真急,就会改变主意,去投靠别的国家。因为还没到特别紧急的时候,所以才又来求秦国。”穰侯说:“那我这就发兵。”于是和武安君白起以及客卿胡阳一起去救韩国,八天就赶到了,在华阳城下打败魏军,芒卯逃跑,还俘虏了三名魏国将领,斩杀十三万人。武安君白起又和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淹死在黄河里。魏国的段干子请求割让南阳给秦国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得到秦国官印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让想得到土地的秦国控制割地的事,让想得到官印的段干子控制土地,魏国的土地很快就会割完啦!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灭。”魏王说:“话是这么说没错,但事情已经开始做了,没办法更改了!”苏代说:“下棋的时候,之所以看重枭棋,是因为形势有利就吃掉对方棋子,不利就停止。现在大王您运用智谋,怎么还不如运用枭棋呢?”魏王不听,最终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南阳实际上就是修武。
这一年,韩厘王去世,他的儿子韩桓惠王继位。
韩国和魏国已经向秦国屈服,秦王打算让武安君白起和韩、魏一起攻打楚国。还没出发,楚国使者黄歇就到了。黄歇听说这事儿后,担心秦国乘胜一举灭掉楚国,就给秦王上书说:“我听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反面,就像冬天和夏天交替一样;累积到极点就会很危险,就像堆叠棋子一样。如今秦国的土地,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两个角落,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万乘大国从未有过的。秦国先王三代都想着和齐国接壤,来切断各国合纵联盟的关键。现在大王派盛桥去韩国主事,盛桥把他管理的地方献给秦国,大王您没动一兵一卒,没施展什么威力,就得到了百里土地,大王您可真厉害!大王又发兵攻打魏国,封锁大梁城门,占领河内,夺取燕、酸枣、虚、桃等地,进入邢地,魏国的军队像云朵一样徘徊,却不敢救援,大王您的功劳也够多的啦!大王让军队休息了两年,之后又发兵,吞并蒲、衍、首、垣等地,兵临仁、平丘,黄、济阳的魏军只能环城自守,魏国就此屈服。大王又割取濮磨以北的地方,扼住齐国、秦国的交通要道,切断楚国、赵国的联系,天下各国多次合纵联盟,却都不敢来救援,大王您的威风可算是达到顶点啦!大王要是能保持住这些功劳和威望,收起攻取他国的心思,多做些仁义的事,让国家没有后患,那么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之业您可以轻松超过,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之业您也不在话下!大王要是仗着人多势众,凭借着强大的武力,趁着打败魏国的威风,想靠武力让天下的君主臣服,我担心会有后患啊。
“《诗经》说:‘万事开头都很好,很少能有好结局。’《易经》说:‘狐狸涉水过河,往往会打湿尾巴。’这说的就是开始容易,坚持到最后很难。以前吴国信任越国,就跟着越国一起攻打齐国,在艾陵战胜齐国后,回来就被越王在三江之浦擒住。智氏信任韩氏、魏氏,跟着他们一起攻打赵国,眼看就要攻下晋阳城了,结果韩氏、魏氏背叛,在凿台之下杀了智伯瑶。现在大王只嫉妒楚国还没被灭掉,却忘了灭掉楚国只会让韩、魏变得强大,我觉得大王您这么考虑可不行啊。楚国,是可以作为援手的;邻国,才是真正的敌人。现在大王相信韩、魏对您友好,这就和当年吴国相信越国一样,我担心韩、魏表面上用谦卑的言辞消除祸患,实际上是想欺骗秦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王对韩、魏没有世代的恩德,却有世世代代的仇怨。韩、魏两国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下的,差不多有十代了,所以韩、魏不灭亡,就是秦国的心头大患。现在大王还资助他们去攻打楚国,这不是错得离谱嘛!再说攻打楚国从哪儿出兵呢?大王您是打算向有仇的韩、魏借道吗?那出兵的那天,大王您就得担心军队回不来了。
“大王要是不向有仇的韩、魏借道,那就只能攻打随水右边的地方,可那里都是大河、山林、溪谷,没什么收成的荒地。这样大王您虽然有灭掉楚国的名声,却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土地。而且大王攻打楚国的时候,其他四国肯定都会起兵响应。秦、楚两国的军队一旦交战,就会僵持不下;魏国就会出兵攻打留、方舆、铚、湖陵、砀、萧、相等地,原来宋国的土地就都会被魏国占领;齐国也会向南攻打楚国,泗上之地肯定会被齐国占领。这些可都是平原开阔、交通便利的肥沃之地。这样一来,天下的国家就数齐、魏最强大了。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和楚国交好。秦、楚联合起来对付韩国,韩国肯定会乖乖入朝称臣;大王凭借着崤山的险要,利用黄河的便利,韩国肯定会成为秦国的关内侯。
“要是这样,大王再派十万大军驻守郑地,魏国就会胆寒,许、鄢陵就只能环城自守,上蔡、召陵之间的联系也会被切断。这样,魏国也会成为秦国的关内侯。大王一旦和楚国交好,那两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韩、魏)就会向齐国割地,齐国西边的土地,大王您就可以轻易拿到手。大王的土地横贯东西两海,控制天下,这样燕国、赵国就失去了齐、楚的支持,齐、楚也失去了燕、赵的呼应。然后再威胁燕、赵,动摇齐、楚,这四个国家不用怎么费力就会屈服啦。”
秦王听了黄歇的话,就阻止武安君出兵,还向韩、魏表示歉意,让黄歇回国,和楚国约定结为友好同盟。
评价
这段历史聚焦战国末期秦、魏、韩、楚等国的激烈博弈,从军事征伐到外交斡旋,尽显乱世风云中的权力角逐与战略智慧,其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发人深省:
- 军事对抗中的战略博弈: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频繁出击,穰侯、武安君等将领多次伐魏、救韩,在华阳之战中大败魏赵联军,斩首众多,展现出秦国锐不可当的攻势。魏国虽奋力抵抗,联合韩、齐等国,但因实力悬殊与战略失误,屡战屡败,被迫割地求和,反映出弱国在强国环伺下的生存困境。同时,秦国在军事行动中精准把握战机,如陈筮以“韩未急”刺激穰侯出兵,凸显信息传递与战略决策的紧密关联。
- 外交策略的成败关键:黄歇上书秦王的言论堪称外交辞令的典范。他以“物至则反”“致至则危”的哲学思维,结合吴亡于越、智氏覆灭等历史教训,深刻剖析秦国攻楚可能面临的战略风险,指出伐楚将使韩、魏坐大,最终威胁秦国利益。同时,他提出“秦楚合纵”的构想,既保全楚国,又为秦国谋划出控制韩、魏,进而威慑齐、赵的战略蓝图。这番说辞成功说服秦王,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洞察力与战略远见。相比之下,魏国在外交决策上犹豫不决,面对苏代“抱薪救火”的警示,仍选择割地求和,错失扭转局势的良机,加速了自身的衰落。
- 国家兴衰的内在逻辑:秦国的崛起得益于其持续的军事扩张与灵活的外交策略,逐步蚕食他国领土,削弱对手实力;而魏国因内部矛盾、战略短视,在秦的压迫下不断割地,走向衰败。这一时期的历史印证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道理,国家的长远发展不仅依赖军事力量,更需要高瞻远瞩的外交战略与内部的团结稳定。黄歇提出的“保功守威,肥仁义之地”理念,虽未被秦国完全采纳,却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参考,警示过度依赖武力征伐可能埋下隐患。
这段历史是战国末期群雄逐鹿的缩影,军事与外交的双重较量深刻影响着各国命运,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外交智慧与治国之道,为理解古代政治格局演变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当今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