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周纪二 显王(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1668 字 15小时前

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癸酉年,商鞅改革了赋税制度,开始推行。

显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47年,甲戌年,赵国公子范偷袭邯郸,没成功挂了。

显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46年,乙亥年,齐国杀了大夫牟。鲁国康公去世,儿子景公偃继位。卫国把自己降了级,从公变成侯,臣服于韩赵魏三家。

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丁丑年,诸侯在周都开会。

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戊寅年,周天子封秦国为霸主,诸侯都来祝贺。秦孝公派公子少官带军队到逢泽跟诸侯会面,一起朝见周天子。

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庚辰年,魏国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大臣开会:“早救好还是晚救好?”成侯说:“别救。”田忌说:“不救韩国就被魏国灭了,还是早救。”孙膑说:“韩魏的兵还没打疲就去救,相当于咱们替韩国挨揍,还得听韩国指挥。而且魏国一心想灭韩,等韩国快扛不住了,肯定会来求咱们,到时候咱们既跟韩国搞好关系,又能趁魏国疲惫收拾他,名利双收不香吗?”威王说:“妙啊!”就暗中答应韩国使者让他回去。韩国仗着有齐国撑腰,跟魏国打了五仗都输了,最后只能把国家命运交给齐国。

齐国这才出兵,派田忌、田婴、田盼当将军,孙膑当军师救韩,直接杀向魏都。庞涓听说后,赶紧从韩国往回赶。魏国发动大军,让太子申当将军抵抗齐军。孙膑跟田忌说:“三晋的兵向来彪悍,看不起齐军,觉得咱们怂。善战的人就得顺着这形势来。兵法说:‘急行军百里去抢好处,主将就得栽;急行军五十里,部队得折一半。’”于是让齐军进魏境后,第一天挖十万个灶做饭,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两万。庞涓追了三天,高兴坏了:“我就知道齐军怂,进我地盘三天,逃兵都过半了!”

评论

这段历史集中展现了战国中期诸侯纷争、变法图强与军事博弈的复杂图景,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互动与竞争,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天下格局,也为后世留下诸多启示。

- 人才观与国家实力的映射:齐威王与魏惠王关于“国宝”的辩论,成为此时期人才战略差异的生动写照。魏惠王以明珠为宝,彰显其重物轻人的短视;齐威王则视檀子、朌子等能臣为宝,体现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远见。这种人才观的差异直接反映在国家实力上,齐国凭借人才优势实现大治,而魏国虽坐拥资源却逐渐走向衰落,凸显人才在战国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 军事谋略的创新与实践: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中,孙膑“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策略,突破传统战争模式,开创了“批亢捣虚”“因势利导”的军事智慧。这种不与敌军正面硬拼,而是通过战略迂回、心理博弈取胜的战术,不仅成功扭转战局,更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体现出战国时期军事思想从蛮力对抗向智谋较量的转变。

- 变法图强与制度革新:秦国商鞅变法在此阶段持续深入,从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到废除井田、统一度量衡,逐步构建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些措施打破旧有贵族分封制,激发社会活力,为秦国崛起注入持久动力。同时,韩国申不害以“术”治国,虽在短期内实现“国治兵强”,但因过度依赖君主权谋,缺乏制度层面的根本变革,难以形成长效治理机制,与秦国变法形成鲜明对比。

- 外交博弈与权力平衡:各国间频繁的会盟与征伐,背后是复杂的外交博弈。楚国救援赵国、诸侯围魏襄陵等事件,体现出“合纵连横”雏形下的势力制衡。齐国在韩魏纷争中“晚救”策略,既避免过早损耗实力,又通过外交承诺巩固盟友关系,最终实现“受重利而得尊名”,展现出成熟的外交智慧与战略定力 。

- 政治生态与君臣关系:楚威王与江乙的对话,揭示出君主偏听偏信对政治清明的危害;韩昭侯拒绝申不害为亲属求官,坚守“修功劳,视次第”的用人原则,彰显法治精神;秦孝公对商鞅变法的持续支持,更是变法成功的关键。这些事例表明,良好的君臣互信、公正的政治环境,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君主的决策与胸怀,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