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主张大一统,这是天地的常经,古今的通义。如今老师所教的道不同,人们的议论不同,百家学说各异,旨意不同,因此君主无法持守一统,法制多次变更,臣下不知如何遵守。我愚见认为,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学说,都应断绝其道,不让它们并进,邪辟之说灭息后,统纪就可统一,法度就可明确,百姓就知道所遵循的了!”
天子认为董仲舒的对策很好,任命他为江都相。会稽人庄助也以贤良身份对策,天子提拔他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所举荐的贤良中,有的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请都罢免。” 汉武帝批准了奏请。董仲舒年少时研究《春秋》,孝景帝时为博士,进退容止,不合礼不行,学者都尊他为师。等到做江都相,侍奉易王。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向来骄横,好勇。董仲舒用礼匡正他,易王很敬重他。
春季,二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开始铸造并推行三铢钱。
夏季,六月,丞相卫绾被免去职务。丙寅日,汉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由于皇上向来倾向于推崇儒家学说,窦婴与田蚡又都喜好儒学,于是举荐代郡人赵绾担任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担任郎中令。赵绾奏请皇上设立明堂,以便让诸侯来朝见,同时推荐自己的老师申公。秋季,天子派遣使者携带束帛、玉璧,用四匹马拉的安车去迎接申公。申公抵达京城后,觐见天子。当时申公已八十多岁,面对天子询问治国安邦的大事,他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必多言,关键看是否切实付诸行动,努力去做。” 此时,天子正喜好文辞,听了申公的回答,沉默不语。但既然已经将申公请来,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王的官邸,参与商议设立明堂、天子巡狩、更改历法以及确定服色等事宜。
这一年,内史宁成因犯罪被判处髡钳之刑(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评论
这段文字展现了西汉初年儒学崛起的关键节点。董仲舒以 “天人三策” 为核心,将儒家伦理与政治哲学深度结合,提出的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主张,不仅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支撑,更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正统思想的基础。他强调教化优于刑罚、德治重于法治,直指汉初因循秦政遗弊的现实,其 “更化” 思想具有鲜明的改革针对性。
从历史影响看,这一策问标志着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向官方意识形态的转变。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学,使其成为 “外儒内法” 的治国工具,既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统治需求,也让儒家思想通过太学教育、选官制度等载体渗透社会肌理。但同时,“罢黜百家”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多元性,其对 “道统” 与 “政统” 关系的构建,既赋予儒学批判现实的维度,也隐含着思想被政治驯化的潜在矛盾。这段文本既是汉代政治文明转型的见证,也是中国思想史承前启后的关键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