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2 / 2)

双阳插花芯 读点经典 2395 字 16小时前

辕生劝汉王说:“汉军和楚军在荥阳对峙好几年了,汉军常常陷入困境。希望大王您从武关出兵,项王肯定会带兵向南追击。大王您坚守营垒,不要和他交战,让荥阳、成皋之间的汉军能得到休息,同时让韩信等人有时间安抚河北赵地,联合燕国、齐国,然后大王您再回到荥阳。这样一来,楚国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兵力分散;汉军得到休息后,再和楚军交战,一定能打败他们!”汉王听从了这个计策,出兵到宛城、叶县一带,和黥布一边行军一边收集兵力。项羽听说汉王在宛城,果然带兵南下;汉王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

汉王在彭城战败,解围向西撤退的时候,彭越之前攻占的城池都丢了,他独自带领军队向北,驻扎在黄河边上,常常作为汉军的游击部队往来袭击楚军,切断楚军的后路和粮草供应。这个月,彭越渡过睢水,在下邳和项声、薛公交战,打败了楚军,杀了薛公。项羽于是派终公守卫成皋,自己向东攻打彭越。汉王带兵北上,打败终公,又重新驻军成皋。

六月,项羽打败彭越,赶走了他,听说汉王又驻军成皋,就带兵西进,攻下荥阳城,活捉了周苛。项羽对周苛说:“你要是为我效力,我封你为上将军,赏你三万户的封地。”周苛大骂道:“你不赶快投降汉王,马上就会成为俘虏;你根本不是汉王的对手!”项羽气得把周苛煮死了,还杀了枞公,俘虏了韩王信,接着包围了成皋。汉王逃跑,只和滕公乘坐一辆车从成皋的玉门出去,向北渡过黄河,在小修武的客舍住下。第二天清晨,汉王自称是汉军使者,骑马冲进赵军营地。张耳、韩信还没起床,汉王就直接到他们卧室,夺走他们的印信兵符,用来指挥召集各位将领,重新安排他们的职位。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吃一惊。汉王夺走两人的军队后,就命令张耳巡视赵地,做好防守工作。任命韩信为相国,召集赵国还没出征的士兵去攻打齐国。其他将领也陆续从成皋出来,跟随汉王。楚军于是攻下成皋,想向西进军;汉军派兵在巩县阻击,使楚军不能西进。

评论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楚汉相争的激烈胶着状态,各方在战略谋划、用人之道与局势应对上展开了精彩博弈,深刻影响着楚汉战争的走向。

在战略决策方面,郦食其建议刘邦复立六国之后以削弱楚国权力,这一策略看似以德义服人,实则脱离当时实际。张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从多个角度犀利反驳,指出此计若行,刘邦将失去天下人心与争夺天下的力量,无异于自掘坟墓。刘邦从善如流,果断放弃该计划,避免了重大战略失误。这不仅体现出张良的高瞻远瞩,也凸显刘邦善于纳谏的领导特质,二者的互动成为楚汉争霸中决策正确与否影响局势的典型案例。

荀悦对决策要素“形、势、情”的论述,深刻剖析了不同情境下相同策略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复立六国之策,于陈胜可行,因当时天下皆欲亡秦,此举可壮大反秦力量;于刘邦则不可,因楚汉胜负未分,立六国是资敌之举。这一论述揭示出决策需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墨守成规,为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提供了深刻视角。

陈平的反间计是楚汉相争中的关键谋略。他精准把握项羽多疑猜忌的性格弱点,建议刘邦用重金离间项羽君臣关系。刘邦果断给予支持,不问钱财出入,充分展现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依计行事,成功使项羽怀疑钟离眜等将领,更巧妙设计让项羽对范增产生嫌隙。范增作为项羽的重要谋士,其离去极大削弱了楚军的谋划能力,使项羽在决策上更加孤立无援,楚汉双方的智谋较量由此发生重要转变。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荥阳之战将双方的攻守态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楚军围困荥阳,刘邦陷入绝境,先是求和不成,后靠纪信假扮自己诈降,才得以趁机逃脱。这一过程中,纪信舍生取义,为刘邦赢得生机,彰显出忠义精神。刘邦脱出荥阳后,听取辕生建议,通过迂回战术调动楚军,使自己获得喘息机会,同时让韩信得以巩固北方势力,为日后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彭越在楚汉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游击角色。他虽未占据固定城池,但凭借游兵不断骚扰楚军,断绝其粮草供应,有力地牵制了楚军力量,成为影响楚汉局势的重要变数。彭越的行动表明,在战争中,灵活多变的战术同样能对整体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刘邦在战争中展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与掌控力。他在成皋面临困境时,果断夺取韩信、张耳兵权,重新部署力量,既保证自身安全,又为后续作战保留实力。这一系列行动体现出刘邦作为领导者在复杂局势下的果断与谋略,能根据形势变化迅速调整战略,保持对局势的掌控。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楚汉双方围绕荥阳、成皋等地展开激烈争夺,刘邦在张良、陈平、辕生等谋士辅佐下,凭借正确决策、灵活战术与强大的应变能力,逐渐扭转不利局面;而项羽刚愎自用,中反间计失去范增,在战略与用人上渐露颓势。楚汉相争的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历史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